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更准确的来说,除了死亡,都是小事。
中国人很忌讳提死,跟死人沾边的工作总会受人歧视。
几年前,日本的《入殓师》让人念念不忘。
曾经一度怀疑:我们是不是拍不出这样的片子,直到它的出现——
《生命里》
如果你问活着的意义,答案就在《生命里》。
豆瓣9.0。
我们不但拍出了如此有温度的作品,而且它的类型是纪录片。
在中国,真的有一群这样的人,默默的在做着这件有温度,有意义的工作:临终关怀。
尊重个人的想法与选择,让他们有尊严的走完生命最后一段旅程。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的摸索阶段。
上海临汾区社区医院成立于2007年。
医院的二层统称为「安宁病房」,成立于2012年10月。
这里居住着生命不到三个月的癌症患者。
这座病房,可能是很多患者生命中的最后一站。
鲁胜兰老人是乳腺癌患者,自愿住在这里。
没有儿子,她和老伴由女儿一家照顾,她来这里的唯一理由:不想死在女儿家里。
在这里,安安静静的从容离开,也未尝不是好事。
有人能豁达的接受,有人则不能。
一位老奶奶拉着护士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年纪大了,机器总归要老化的,我们加加油就会好的。
满布皱纹的手是时间淘洗的结果,她也曾有过年轻,有过让人羡慕的样子。
他记得六十年前的自己,目睹祖国成立的那一天盛况。
她记得支援边疆,想家的泪和哈密瓜的甜。
老去和凋零,总会让人感叹生命的脆弱。
但让人感觉坚强伟大的是生命所承载的记忆。
新的生命诞生,老的生命逝去,这是自然规律。
「舒缓疗护」是给临终患者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料。
使他们的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以提高。
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无法行动的老人,提出了自己的临终愿望:我想再看看故乡,哪怕是照片也好。
老人的儿子赶回家乡,用手机拍下了故乡的池塘草木。
你看是你记忆里的海盐吗?
老人虚弱的点了点头,目光变得深远幽静,好像又回到了故乡。
听着雨落池塘,走过带着青苔的石板桥。
生命快要尽头,所有的愿望都变得平凡普通。
但无论何时,愿望都不是那么容易实现。
想要重新站起来的老人,没能再离开床榻,带着遗憾走了。
《生命里》虽讲的是生命最后的一段旅程。
但它更多的是在思索:我们该如何看待死亡,整个社会该如何看待死亡。
汪明昌老人也是自愿住进这个病房的患者,他的要求很简单。
不要治疗,不要抢救,不要毫无质量的生命。
他喜欢吹葫芦丝,用自己最后的力气捍卫着生命的尊严。
有人说,当人年纪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渐渐无惧死亡。
因为自己的祖辈,父母,兄弟姐妹,伴侣朋友,都陆陆续续到达另一个世界。
对于他们来说,去到另个世界才是“活着”。
我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短片《老妇人与死神》,老妇人想和死神离开人世,但是医生就是不放手。
两方之间不断争夺着老妇人,其实她是想跟死神离开的。
护士张敏说,有些病人是很痛苦的,他们是在为家属活,为整个医疗环境活。
我曾一度认为,出生由父母决定,死亡由子女决定,生命最重要的两端我们都不能决定。
但是命是我们自己的,至少自己的结局,我有权决定吧。
“安宁病房”的护士医生,尊重病人的选择,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开。
优生是一种权利,优死同样是一种权利,不能被剥夺的权利。
老教授只有一个儿子,工作忙顾不上父亲,护士们发现老人时,他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卫生问题。
指甲里都是粪便,护士不断给他清洗,剪指甲,擦洗身体,更换被褥,梳理头发。
耐心地讲解照顾老人的方方面面。
没过几天,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世间。
能让他有尊严地,安静地离世是他们工作的核心。
也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待死亡的态度。
我们接受新生,也应该接受老去,这是生命的必经一站。
人的一生最后都会回归到同一个终点。
正确看待死亡,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课题,也是整个社会应该健全的体制。
上海只是探索“临终关怀”的一个试点,整个中国都需要这样的舒缓疗护。
如果有治愈的希望,那当然应该全力抢救。
如果已经无力回天,不如让人按照自己的心意,有尊严地离开。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都在“等死”。
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活着。
有尊严地活着,从始至终,是整个国家应该学习的命题。
需要影视分享的小伙伴,关 注 微 信 公 众 号:美剧铺,后台回复:生命里,即可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