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看了那么多秋冬档的美剧,可很多人最喜欢的还是这部,被大家奉为年度最佳的《我的天才女友》。
这部剧其实已经完结了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豆瓣依然有9.4的高分。
烂番茄保持着94%的好评率:
确实,年度最佳大剧,它有这个实力。
《我的天才女友》改编自意大利作家埃琳娜·费兰特的系列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最初传出翻拍的消息时就备受关注。
这也是因为,这本原著,真的太厉害了。
这部小说2011年首度出版,先后引入40个国家,销量超过1000万册。原著作者“埃琳娜·费兰特”其实是笔名,而这位作家的真实身份,到现在仍然是个谜,她之于大众的神秘感,也为这套作品以及剧集,带来一抹传奇色彩。
中译版原著封面
“那不勒斯四部曲”以史诗般的笔触,讲述了两个成长与那不勒斯小镇的普通女性——莉拉和埃莱娜——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和跌宕起伏的人生。
而作为第一部的《我的天才女友》,则聚焦1950年代,她们从七岁到十六岁的童年光景。
作为原著粉,不少读者可能都没办法客观看待这部改编剧集。
不过,如果说评判一部改编作品好坏与否的最基本的标准,是它能否如实地缔造出原著的世界、人物和主旨的话,那么《我的天才女友》无疑是成功的。
因为,它真的非常忠诚地还原了书中的故事,这里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像是直接从原著里搬出来的,令人熟悉又陌生。
但不能否认,对于非书迷来说,这部剧并不算友好。毕竟,它的故事庞杂,人物众多,线索也略显繁冗,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迷失在繁琐复杂的角色关系里,对其中拗口的人名和相似的面孔感到无所适从。
可是只要你耐心看下去,就会慢慢认清人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感受到这部剧的魅力。
因为只有通过这个艰涩的认识过程,你才能明白:这部剧的真正主角,其实并非某个单一的人物,而是时代和城市本身,以及由此勾连出的每一个个体的命运。
《我的天才女友》描绘的是一幅史诗般的宏大画卷,包括那个闭塞、灰暗,同时又迸发着无限可能性的城市,以及贫穷、暴力却又闪烁着无穷乐趣的时代。
而人们在其中的沉浮起落、身不由已却拼力顽抗的命运,则勾勒出那一代社会的肌理与纹路。
在某种意义上,《我的天才女友》和最近流行的国产剧《大江大河》有很多相似之处。后者展现的是中国近40年的一代人的奋斗,而前者可以理解成一出属于那不勒斯的“大江大河”。
《我的天才女友》里没有任何的明星大咖,当初在筹备时,主创希望角色能够像书里一样,用那不勒斯方言完成对白,而这种小众语言在意大利只有生活在那附近的人才会说。
所以这部剧的选角前后总共花费了7个月的时间,剧组从9000个当地孩子中找到了饰演莉拉和埃莱娜的两位小演员,然后再根据她们的形象去寻找合适的青少年演员。
最后,12岁的卢多维卡·纳斯提和11岁的伊利莎·德尔·吉尼欧,被选中饰演童年的莉拉和埃莱娜;15岁的盖娅·吉拉切和16岁的玛格丽塔·马祖可则演绎了她们的青少年时期。
左起,童年的埃莱娜和莉拉,青少年的莉拉和埃莱娜
这里必须再以原著粉的身份说一句,剧集对这两位主角的选角,真的太成功了,从我看到她们的第一眼,就深信不疑——她们就是埃琳娜·费兰特书中所描述的莉拉和埃莱娜。
看剧的时候会惊讶于,剧组连埃莱娜脸上的青春痘都如实还原了,为此演员需要每天花好几个小时的时候来化“痤疮妆”
这四位在海选中脱颖而出的女孩此前并没有太多表演的经历,但是她们的表现并不生涩,反而看上很自然。这其中少不了导演萨维里奥·科斯坦佐在现场的指导和调教。
萨维里奥·科斯坦佐是原著作者埃琳娜·费兰特钦点的导演,曾经执导过《饥饿的心》和《关于我的回忆》,对于改编文学作品也并不陌生,2010年他将意大利作家保罗·吉奥丹诺的小说《孤独的质数》搬上大银幕,影片入围同年威尼斯金狮奖主竞赛单元。
作为书粉,科斯坦佐在原作者的建议下,尽可能地准确还原出故事中的那不勒斯。
为此,主创们在制作方HBO的资金支持下,花费巨资实景搭建出14栋建筑,占地超过2公顷,并且动用了150名演员和5000位群演。
同时剧组还请到10名裁缝同时赶制超过1500件服装道具。至于故事中莉拉设计出的鞋,导演邀请了Valentino的创意总监Pierpaolo Piccioli来绘制草图。
最终,科斯坦佐和他庞大的剧组团队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可信、逼真的世界。
作为主角,莉拉和埃莱娜是这个世界最深的两个注脚。
莉拉是鞋匠家的女儿,小小的身躯里暗藏着惊人的创造力和破坏力。她自信、聪明、犀利、警醒、深刻,拥有超越年龄的透彻与领悟。
如果说莉拉是故事里光芒闪耀的那颗星星,那么相反,作为剧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埃莱娜,始终隐没在好友的光芒中。
她从小就是懂事的孩子,自卑、脆弱,总是将自己化为一种透明、平凡但更安全的存在,然后再细腻地观察、捕捉周遭一切的律动与变奏。
莉拉和埃莱娜从小就成了朋友,她们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磁性,相互吸引、靠近。而随着故事的深入,她们的关系越发地像是矛盾的一体两面,彼此维系不可分割,同时又相互排斥无法兼容。
就像导演萨维里奥·科斯坦佐说的:
“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关系,你最好的朋友就是你最强大的敌人,这是每个人自我隐瞒的秘密——友谊不只关于爱,也关于恨。”
莉拉因为家庭的缘故,念完小学就辍学了,而埃莱娜则一路念到了高中。于是莉拉偷偷从图书馆借书,自学拉丁语和希腊语。
当埃莱娜得知好友背着她学习,甚至比她学得还好的时候,她内心不可避免地燃起了强烈的嫉妒。
这种嫉妒不止存在于学习上,莉拉长大变漂亮后得到很多男人的追求,埃莱娜也急于给自己找个男朋友,体验莉拉不曾体验的事物。
而看上去完美强大的莉拉,其实也嫉妒着埃莱娜。
当后者迎来初潮向她求助时,还没有经历过生理期的莉拉恶毒地对朋友说:你让我恶心。
直到过了许久,莉拉才在一个普通日子里,平静地向埃莱娜宣告:我也来了。
她们的人生,就像一场并驰的赛跑。
在这场较量中,她们彼此通透却又疏离,彼此爱慕却又憎恶。她们陪伴着对方共同抵抗暴烈的命运,却又成为对方痛苦的缔造者。
《我的天才女友》拥有细腻的女性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里女性的强大与局限。
莉拉和埃莱娜所生活的社区中,有她们这样清醒自主的女性,也有像她们朋友一样,既定地接受着男权社会秩序的女性。
无论是清醒还是愚昧,这些女性的故事中,霸凌都不曾缺席。
但是,这部剧集在呈现女性悲剧的同时,并没有将男性视为始作俑者。
事实上,她们真正的敌人,是时代与环境——1950年代的那不勒斯。
剧中呈现的那不勒斯社区是单调黯淡的,它的创作灵感源自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
这幅抽象主义名作以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
《格尔尼卡》画的是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
这个拥挤逼仄、黄沙漫天的社区,相比色泽鲜明的海边小镇以及富丽堂皇的城市广场,显得异常灰暗、破败。
——似乎也在昭示着某种悲剧性的命运。
原著作者埃琳娜·费兰特在目前为止接受过的唯一一次采访中,通过电子邮件写道:
“这个社区,同莉拉与埃莱娜保持着一种暴力、荒谬的联系。这种强大的联结根植于每一个出生在这里的人身上,即使他们试图遗弃自己的过往,却依旧无法摆脱这层关系。”
命运不也是如此吗?
《我的天才女友》中,所有角色都难逃命运的捉弄和霸凌,它针对的不仅是女性,而是每一个人。
灰暗的社区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微观生态,从上一辈人身上,仿佛可以看到年轻一辈的未来:
鞋匠的儿子要去鞋店帮工,卖水果的世世代代卖水果。
即使莉拉和埃莱娜与他们不一样,强烈渴望着摆脱既定的出身和世袭的身份,但从她们的故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能察觉到悲剧的伺机而动。
其实,《我的天才女友》并不是一出伟大女性的颂歌,它的故事中,贯穿着太多无奈、沉痛、失败与蹉跎——那些并不伟大的黑暗瞬间。
就像莉拉,这样一个天赋异禀的女孩,却因为家境贫穷,没有办法继续接受学业。
她很早就认清了社区中如同铁律一般无法撼动的阶级壁垒——富人可以为所欲为,穷人永远饱受其辱——所以她想尽办法摆脱掉“鞋匠女儿”的标签。
小时候她想通过写书赚钱,长大后她梦想开鞋厂摆脱贫困,到最终所有理想失败后,她选择臣服于爱情,早早嫁给富裕的肉食店老板做老板娘。可是在她16岁的新婚当天,却遭受到丈夫的背叛。
——莉拉的成长史,就是梦想与信仰的崩塌史。
而埃莱娜,尽管她得到了更高等的教育,尽管她是最有可能逃离既定宿命的那个人,尽管她清晰地目睹着莉拉的悲剧,却依然遭遇着命运的打击。
她爱上了火车检票员的儿子,却不幸遭到他父亲的性骚扰,巨大的羞耻让她无法跨出勇敢表白的那一步。
命运摧枯拉朽的破坏力,永远不会停息。但是,《我的天才女友》讲述的并非人的渺小与无望,而是在悲剧无可避免时,依然要继续面对生活。
莉拉和埃莱娜与命运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却有趣的张力:
她们一边经受着命运的残酷,又一边从命运中锻造出坚韧不屈的性格,在悲剧中寻找出路,从来不肯认输。
事实上,只有通过这些悲剧,我们才能看到她们身上的光亮。
她们跌落,爬起;破灭、重生,始终坦诚地踏入并接受这种循环往复的人生。
她们如我们一样弱小、狼狈,却拥有我们一直想得到的勇气与强韧——这也是我们之所以那么爱她们,想要成为她们的原因。
如今HBO已经续订了《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而在埃琳娜·费兰特的原著中,莉拉和埃莱娜还有三本书的故事等待着她们去经受和体验。
不过,即便是那些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也一定知道,她们未来的路仍旧充满波折。
但我相信,只要她们身上的光亮不熄灭,就会继续勇敢、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