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大尺度的话题:风尘女子。
说到这个词,相信很多人不会陌生。
当然,态度是喜是厌是暧昧,那就另当别论了。
关于这一大尺度话题的影视,历来不少。
去年大火的英剧《名姝》便是一例。
英文原名《Harlots》,直译过来便是“风尘女郎”——
要按这么翻译,估计这部片在国内过审是个大问题。
因此翻译组为其取了另一个听起来有些雅致的别号《名姝》。
该剧去年刚播出,就收获了好评如潮,烂番茄新鲜度97%,豆瓣评分8.6。
制作组趁热打铁,于今年推出了《名姝》第二季。
第二季口碑更是飙升,评分一跃高达9.0,又一部高分神剧诞生。
两季的具体情节有别,但内涵与核心都一样:讲述Xing工作者的职业故事。
故事背景发生在18世纪的伦敦,那个年代工业革命开始萌芽的同时,红灯区也可谓十分发达。
剧中一开头便坦言,那时的伦敦城“每五个女性中,就有一个靠皮肉生意为生”。
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伦敦诞生了两大姝院——
分别是以妈妈桑奎格利为首的贵族化“怡红院”和以妈妈桑玛格丽特为首的平民化“花柳巷”。
故事里头的各种戏剧冲突,也大体围绕着这两帮人马的明争暗斗开展,因此这部剧的另一译名又称作“鸨王争夺战”。
既然是“争夺战”,那自然各有神通。
奎格利妈妈桑的“怡红院”,走的是高端路线,院中女子万种风情之外吟诗作赋、饱读莎翁,堪比秦淮八艳。
她们服务的是王公贵胄,出入其中者甚至有所谓操持“正义天平”的法官。
玛格丽特妈妈桑的“花柳巷”,虽然相对较平民。
但胜在巷内环肥燕瘦、各有千秋,更为野性也更接地气。
同时,玛妈妈旗下双头牌便是她的大小女儿夏洛特和露西。
夏洛特更被《考文特花园哈利品花谱》,又名“伦敦名姝大众点评手册”,评为伦敦第一名姝。
两帮人马争奇斗艳,你方唱罢我登场。
当然,身为一部题材到内容都很重口味的剧,呜呜诗、段子、不可描述的俚语自然是张口就来的。
风花雪月的镜头也自然是充斥屏幕的。
因为《名姝》虽然主打欲望,但并非我们想象之中的庸俗,而是一出旧时代女人的悲剧啊。
这部剧最大的戏剧冲突并不在于两大妈妈桑的队伍。
而在于社会贫富差距极端的时代下,女性的出路与女权的无奈。
18世纪的伦敦,是天堂也是地狱。
一边是工业高楼,一边是脏破民窟;一边是朱门酒肉,一边是路有死骨;
一边是仁义道德,一边是命贱如纸;一边是男权霸凌,一边是女性卑微。
那个年代,女性出路少得可怜。
绝大部分女工,每日每夜地工作,一周的工资低到令人发指,节衣缩食的生存都成问题。
在这一情形下,特殊生意的诱惑是巨大的。
豁出一个晚上,所得很可能是旁人勤劳辛苦半月乃至半年的工钱。
所谓逼良为娼,莫过如此。
赤果果的金钱关系下,一如玛格丽特妈妈桑的“金玉良言”:钱是女人唯一的权力。
但讽刺的是,姝女这一本质上是男权社会物化女性的产物,竟然让我们看到了女权的火焰。
剧中最会卖弄风骚的“伦敦第一名姝”夏洛特,拒绝签署包养她的男爵的“卖身契”。
甚至坦言不会把自由交付给一个男人。
是的,她们出卖了自己换取生存权,甘做权贵取悦的工具,但那颗心之下,谁能断言没有一丝觉醒呢?
事实上,剧中风尘女郎有情有义的片段并不少见,比如为了穷困潦倒的朋友向法官据理力争等。
当然,我们必须得强调:
这不是一部为为她们洗白的剧,更不应该将剧中的她们视为所谓的“女权”。
诚然,逼良为娼是时代的过错,但并非所有个人的选择都可以拿时代来开脱。
即使是在那样一个男权霸凌的时代下,依然有无数不愿出卖尊严的女性存在。
她们辛勤地劳动、自尊自爱地工作、充满热情地斗争。
正因为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后来三次女权运动浪潮才有了产生的土壤。
对粉尘女郎的洗白甚至美化,才是对这些伟大女性的极大侮辱。
所谓“名姝”,哪是什么名姝呢?不过是旧时代下苟延残喘的行尸走肉罢了。
(独狼映画编辑部:孙尧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