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李丽薇 审校/彭侃 编辑/都欣
新的一年,影视产业观察将加强对剧集领域的研究,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对国际模式剧市场的分析、国内热门剧集的评论、剧集创作的揭秘等。如果大家有关注电视剧和网络剧产业的朋友,不妨推荐他们关注影视产业观察。我们会努力让每篇推送都有营养价值。
我们的第一个动作是推出“美剧小课堂”,基于国外的权威文献进行编译,从产业的各个维度为大家深度揭秘美剧。大家将从这一系列文章里了解到爆款的美剧到底都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它们的幕后功臣到底有怎样的厉害之处?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美剧生产中的关键人物“赶剧人”(回顾文章请戳:美剧小课堂系列之 “赶剧人”的角色),今天向大家集中介绍“赶剧人”组建的编剧团队——“编剧室”(The Writer’s Room)。
“编剧室”有谁?当“赶剧人”抛出故事创意之后,剩下的工作就要靠“编剧室”了。
顾名思义,“编剧室”是编剧团队集体创作电视剧本的地方。通常是一间大屋子,中间放一张桌子,围着一圈椅子,方便大家讨论剧情。除此以外,每一位编剧还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编剧团队的大小因“赶剧人”的偏好以及电视剧的类型而不同,一般在7、8个人左右。但是如果是24集的电视剧可以少到只有4人,如果是《辛普森一家》那样的长寿剧集,也可以多到27人。编剧团队是一个多元化的梯队,既包括资深编剧,也包括那些经验相对缺乏的编剧,大家分工协作创作出完整的剧本。通常情况下,一个编剧团队每年能为广播电视网创作21到24集电视剧,为有线频道创作大约13集。
一般来说,“编剧室”不会坐满人。总是有那么一两位编剧在创作剧本,一位编剧在片场或者出席制作会议,很难见到所有编剧都在场的情况。洛杉矶的工作时间一般从上午10点到晚上7点。“编剧室”也是这样。不过,《海军罪案调查处》(NCIS)的“赶剧人”Shane Brennan说,考虑到下午3点以后会有收益递减效应,所以他宁愿让编剧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早一点结束工作。
除了编剧以外,“编剧室”还有助手或者实习生。他们为电视剧做调研以及相关记录,然后把资料分发给编剧或者其他关键的创意人员。这些助手都有远大的抱负,他们参与了剧作的创作过程,也许最终会获得赏识,成为编剧团队的一员。
“编剧室”如何运作?“编剧室”里的创作形式是:编剧们一起构思剧情,写出每一集的故事大纲,“赶剧人”指定一名编剧写出某一集内容,初稿交由团队给出反馈和修整,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赶剧人”满意为止。如果剧本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赶剧人”也许会重新写这一集,如果改动特别大,原来的编剧就会丢掉署名权。
“编剧室”运作机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编剧不仅要写剧本,还得负责把剧本内容呈现出来。他们将参与选角、与美术部门开会、列席剧组排练、在片场现场指导等。总之,编剧得与导演一起工作,以保证剧本的完整再现。如果拍摄现场有什么问题,编剧可以在避开演员的情况下和导演进行探讨。也就是说,导演也要对编剧谦让三分。拍摄要完全按照剧本走,不能任由导演自己发挥。编剧可以在现场改剧本,但是任何变化都必须经过“赶剧人”的同意。
“编剧室”可以有效保证作品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海军罪案调查处》(NCIS)的“赶剧人”Shane Brennan在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工作过,他确信电视剧创作需要一个“编剧室”,这样每一集的内容才能跟着故事框架走,编剧们也能保持同样的步调,不会让剧情跑偏。
“编剧室”的薪酬结构美国编剧工会是影视编剧创作人员的行业协会,为编剧们提供了保护伞。薪酬待遇这方面有明确的业界标准。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编剧的薪酬算是数一数二了。通常来说,编剧的周薪在3000到7000美元之间。以下是美国编剧工会的最低薪资标准。
美国编剧工会薪资表(美元)
注:雇佣方需付额外16.25%的津贴还有健康保险
以一个“编剧室”为例,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美国编剧的收入状况。从下图可以看到,“赶剧人”收入最高,一部剧在100万美元以上,还可以拿到分红。底层编剧每年的收入仅在3到5万元之间。
编剧室薪酬标准(以创作广播电视网电视剧为例)
注:只要编剧拿到了制作许可就要按照每一集来付费
按照“编剧室”设定的薪酬结构,一位编剧从入门到成长为“赶剧人”平均需要十年时间。很少有一部电视剧可以持续长达十年之久,所以编剧们通常在一个电视剧项目中晋升几级,之后就得加入新的“编剧室”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必从零开始,但如果工作不好找,也可以选择自降等级。
有时候编剧工作室会采用特殊的聘任机制——招两名编剧,让他们拿一份钱,每个人会得到那一份费用的50%到75%不等,所以预算会有所上涨。这种方式对经验少的编剧很奏效,因为他们可以在编剧室获得署名权、积累创作经验。
以上,从人员构成、运作机制、薪酬待遇各方面来看,“编剧室”都是一个层次分明、运转稳定的结构,保证了美剧剧本标准化生产的可能。
编译自:TV Drama Series Development in the US –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Australian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