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四季终于回归了!相信很多人早就刷完了吧。
那么,大家对新一季的《黑镜》,还满意吗?
很多评论都认为,《黑镜》从第三季转嫁美国流媒体Netflix后,就已经走下神坛了,但并不妨碍这部剧的热度,也没影响人们对新一季的期待。
然而,最近刚放出的第四季在口碑上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有的人认为这季依然保持着《黑镜》的水准,有的人却认为是历史最差。8.4的评分,也确实是《黑镜》系列中最低的。
MTC上各家外媒给出综合分是72分,按照网站的标准,这个分数算是比较平庸了。
烂番茄上好评率,没有达到前两季100%好评的逆天成绩,但比第三季要好一些。
我对《黑镜》第四季的看法也大致如此。虽然没法达到前两季的高度,但相比第三季,新一季的质量回升了一些。即使这套剧集已经走下了神坛,但把它放在美剧的整体语境下,实力也不弱。
提到《黑镜》,就无法回避它背后引申出来的丰富内含。
编剧查理·布鲁克曾经解释过“黑镜”的含义:“‘黑镜’是你在每面墙、每张桌子、每只手掌间都能找到的东西:电视、显示器、智能手机。”也就是说,“黑镜”是屏幕。
当科技慢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并与日常每一个细微的事件,发生着不可替代的交集时,它对人类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这种影响,并不仅仅是它为社会生活带来的便捷,还包括对人性阴暗面的激活和放大。
就像布鲁克所说的:科技是现代生活的毒品。
那么作为毒品,它的副作用是到底什么呢?这就是布鲁克想要在《黑镜》中寻找的问题,他曾经说过:“科技的发展,帮助人们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能力以及交流方式、可问题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同步适应科技的强大能量。”
这种错位,正是激发人性黑暗面的源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变得越发扭曲。
《黑镜》的魅力,就在于它对这些问题,尖锐、深刻和警醒的揭露。
而其中最好的故事,不仅拥有高科技、高概念化的前提,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还拥有出乎意料的反转和情感上的投射、共鸣。
当故事在一个令人细思恐极的结局中划下句点,人们对其中批判和讽刺的反思,并没有立马停止。这种充满震惊和冲击的余韵,就是《黑镜》的力量。
但不能不承认,自从Netflix接手后,《黑镜》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作上更加精良,但故事也不如前两季来的犀利、新奇和震撼了。
即使有广受赞誉,并且获得艾美奖最佳电视电影的《圣朱尼佩洛》,也没能改变第三季整体的趋势。
而第四季,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
表面上看,第四季是最不像《黑镜》的一季,每一集的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从第一集《卡利斯特号星舰》中恶搞《星际迷航》,到第五集《金属头》中的黑白影像,《黑镜》在更多资金的加持下,开始更注重视听风格的呈现以及故事的类型化。
布鲁克斯也说,在制作新一季的时候,他们会假装自己在筹备一个小型影展。也的确是这么一回事,《黑镜》每一集,都可以被看做一部独立的迷你电影。
本质上,《黑镜》第四季依旧聚焦科技和人性的缠斗,但在执行层面,脑洞和反转似乎还差着一口气,始终达不到前两季中,《国歌》《白熊》和《一万五千公里》的水准。
为什么呢,大概也是因为,这一季中对科技的设定,有很多已经在之前的剧集里出现过了。
而且全季6集里,至少有三集都在探讨灵魂与肉身的二元对立关系。虽然每集探索的角度和程度不同,但这些科技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导致整部剧概念上的重复率,是比较高的,也就没有那么多新鲜脑洞带来的惊喜。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主题的现实性。回顾前两季,几乎每种技术,都是已经存在,或是在近未来有可能实现的,也都是人们熟悉和了解的。
也因为这种熟悉感,第一二季对现实的投射,才会更加强烈。比如《国歌》一集,人们通过网络向政府施压,最终不可避免的导致了首相日猪的荒诞之举。它批判的,正是现实中已经广泛存在的网络暴力和社交媒体滋养的伪民主。
到了《黑镜》第四季,故事对人类意识、记忆甚至灵魂的抽取、转移和上传,有着细致的展开和发散。
但这些科技都太过抽象,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这些是脱离现实的。所以,原先剧中与现实关联性和指向性极强的讽刺感,在这一季里就被削弱了不少。
很多人都发现了,《黑镜》前两季的尾声,往往是让人感到绝望和恐惧的,而到了第三四季,故事的结局都非常的政治正确。这种改变,部分也源于编剧查理·布鲁克的有意为之。
布鲁克斯也在采访中表示过:第四季会相对更加光明,毕竟经过2017年的种种风波、丑闻、闹剧,我们生活的现实,和《黑镜》中的反乌托邦世界已经相差无几,所以也没必要继续在剧里维持现实中就存在的阴郁和晦暗了。
尽管拥有种种遗憾,《黑镜》第四季精良的制作和演员精彩的表演,倒是值得一看,甚至也抵消了主题上的不足。
那么,第四季中有哪些看点和值得延展的话题呢?我就带大家回顾一下吧!
下面内容会涉及轻微剧透,顺序是按照个人喜好程度,由高到低来的:
S4E04
《绞死DJ》
这一集看上去是最不“黑镜”的一集,但却又是最符合“黑镜”本质的一集。
表面上,《绞死DJ》有着和《圣朱尼佩洛》相似的调调,在乌托邦的语境下,讲述了一对温暖的爱情故事。
男主角和女主角生活的世界,被一个成功率高达99.8%的速配app统治着。每个人在app的安排下,和不同的人相亲、约会、同居,app也会为每对情侣制定恋爱的截止日期,并最终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真爱。
然而,这集的男女主角却不适用于这套速配流程,在被强行拆散后,决定为爱私奔。
故事最后依然是一个反转的结局,这里就先不剧透了。可以说,这个结局直接升华了整个故事。前一分钟,我们还被角色恋爱自由的反叛和独立精神感动着,而到了下一分钟,我们才发现,他们对爱情的意志,依然被科技控制着。
就好像《圣朱尼佩洛》的结局,看上去是个充满希望的Happy Ending,但却在大团圆之上,留下了一个夹杂着隐忧的哲学思辨。
“绞死DJ”的剧名,来自The Smiths乐队在1986年的歌曲《Panic》中的一句歌词。主唱Steven Morrissey在创作歌词时,目的是想批判当时流行音乐的糟糕状况,DJ站在舞台制高点甩出的歌单,操控着人们对歌曲的选择。
查理·布鲁克在《绞死DJ》这集时,故事的脑洞来自相似的一个问题:如果人们的恋爱选择,就像一份音乐流媒体的歌单一样,通过个性化匹配,被精准地定制出来,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剧中app就像DJ一样,用一种专业的权威,来替别人做出选择,实际上却扼杀了其他人的自由权利。
但更可怕的是,当我们置身其中时,大部分人都享受着由私人订制带来的便捷,完全没有意识到自主意志正在逐渐流失。看完这集《黑镜》,大家是不是也该有所反思了?
S4E01
《卡利斯特号星舰》
作为《黑镜》第四季的开篇作,时长超过70分钟的《卡利斯特号星舰》,是主创们赋予最多野心的一集。
同样受到《圣朱尼佩洛》的影响,查理·布鲁克也开始尝试在《黑镜》中加入更多风格化的东西,于是这部致敬70年代流行文化,恶搞《星际迷航》的作品就诞生了。
本集讲述了一个在现实中遭遇排挤的程序员,通过收取同事的DNA,将他们的意识上传到电脑的故事。
这一集很像一部典型三段式的好莱坞大片,情节拥有完整成熟的起承转合,以及最后的反杀。故事一气呵成,看起来非常过瘾,也堪称第四季中叙事最精彩的一集。
《卡利斯特号星舰》中拥有很多荒诞不经的幽默元素,但它本身的底色,却依旧黑暗。
剧中,程序员男主角将现实中的负面情绪发泄到网络上,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那些沉迷游戏的人,真正沉迷的往往是在游戏中叱咤风云的快感——因为在网络上,你会显得更有价值,也没有那么失败。
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很轻松地获得更多权力和快感。剧中的loser程序员,把自己设置为游戏的主导者。他被赋予巨大权力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暴君独裁者,将现实的怨恨在游戏中发泄出来。
然而这些权力,本质上都是虚妄的。
人们越是依赖它,也越会让现实中的自己,变得更加偏执、病态。
S4E06
《黑暗博物馆》
《黑暗博物馆》围绕着一间博物馆展开,在这里的每一样展品,都和一起犯罪案件有着直接的关联,它们有的是凶器,有的只是犯罪现场的“见证者”,每一位访客,都能通过这些展品,还原它们背后的残酷往事。
这集一口气讲了三个故事,叙事模式类似2014年的圣诞特别篇。而每个故事都关于意识的转移、上传、共享和植入,实则探讨的是个人意志和灵魂的自由。
比如植物人的意识植入能被到另外一个人的脑中,用两个大脑,支配一个身体。又比如,死刑犯的所有意识可以被拷贝下来,并形成全息影像,实现灵魂的“可视化”。
这些主题早在圣诞特别篇中,就出现过类似的版本。乔·哈姆的角色,可以改变他人意识副本对时间的感知,让一秒钟变成一万年那么久。
当他和对方意识副本交流时,画面是这样的,和这集如出一辙。
所以《黑色博物馆》在创新上,没有什么亮点,而且最后的一个大反转,也乏善可陈。倒是故事对人性幽暗边界的挖掘,还是符合《黑镜》一贯的黑色和犀利的。
这集还有一个有趣的点,就是《黑镜》之前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的彩蛋,豆瓣上有不少帖子给出了详细的盘点,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另外特别搞笑的是,这一集还借角色之口,亲自黑了一把Netflix的《制造杀人犯》。
S4E02
《方舟天使》
《方舟天使》的主题聚焦亲子关系,讲述的是一个拥有过度保护欲的母亲,通过高科技监视女儿的故事。
这一集的导演是朱迪·福斯特,她的执导风格,和其他几位导演完全不同。《方舟天使》的节奏非常平缓,用布鲁克的原话说,这一集像是剧版的《少年时代》,记录着黑科技下,一个少女的成长经历。
剧中母亲使用的技术,不仅能定位女儿所在的位置,还能分享女儿的主观视角,甚至远程操控女儿可以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
那些血腥、暴力、色情的场景,都被母亲设置为“不可见”,在女儿的眼里,这些画面成了模糊的马赛克。
马赛克的设定,和圣诞特别篇里,在现实中屏蔽其他人或者被他人屏蔽的科技,非常相似。
《方舟天使》虽然拥有亲子教育中具有普适价值的,对焦虑、隐私问题的思考,但剧情本身的发展,和科技的关联性并不大,也就是说剔除其中的那个可以监视孩子的高科技产品,故事也能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来。而且整集故事,存在着太多偶然,缺少一种由细节累加的必然性。
但即使故事中都是偶然性的事件,情节的走向,也有些过分模式化,或者说,太容易预测了。
S4E03
《鳄鱼》
如果架空《黑镜》的背景,《鳄鱼》可以算得上一个不错的犯罪惊悚故事。但加上《黑镜》的前提,这一集的问题就非常明显了。
在这集里,科技完全成为了一种摆设,它对剧情推动没有太大的帮助,对故事的影响,甚至比《方舟天使》还要小。
剧中,女主角为了隐瞒多年前的秘密,在犯罪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但她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源自于人性的自私,她的堕落,跟科技没有一丁点关系。
所以《鳄鱼》看上去,更像是一部跑题的作文。
S4E05
《金属头》
说真的,我个人还是很喜欢《金属头》的。短短40分钟的黑白故事,有着惊悚大片的质感,画面异常血腥,节奏也异常紧凑。
这个时候,就应该出现“但是”了——但是,《金属头》在IMDB上的评分,是第四季中最低的。它和《鳄鱼》一样,是一部跑题的《黑镜》故事,也就是说,故事几乎不涉及科技与人性的交互。
甚至,它对人性的挖掘,做得都不是太好。毕竟《黑镜》的故事中,人们总会陷入由技术带来的两难境地,这种两难可能是情感上的,也可能是道德上的。而这集,缺乏对人性的深层思考,主角只是在一只致命电子狗的追杀中,本能的逃跑。
而且,《金属头》叙事上的极简,甚至影响到了主题的呈现,查理·布鲁克在这里掐头去尾,没讲清楚故事的背景前提,也导致最后一个镜头的反转,不仅没实现升华,反而显得非常刻意。
目前,IMDB上对第四季单集的评分,大体情况是,《绞死DJ》>《黑色博物馆》>《卡利斯特号星舰》>《方舟天使》=《鳄鱼》>《金属头》,最高的《绞死DJ》得分是9.1,最低的《金属头》分数是7.0。
外媒也发布了一个投票评出第四季最优集的活动,目前暂列第一的,是《卡利斯特号星舰》,《绞死DJ》紧随其后。
那么,《黑镜》第四季,你最喜欢哪一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