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成本爱情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最近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自上映以来,《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票房上势如破竹、屡创佳绩,大有黑马之姿。然而,该片在口碑上却遭遇了滑铁卢。
在豆瓣,《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目前的评分已跌至4.9分。翻看评论,观众的不满似乎集中在“剧情老套、狂撒狗血、刻意煽情”之上。
这一情况与去年年初的爆款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如出一辙,不禁让人感叹,套路化的“深情”至今仍是国产爱情片绕不过的坎。
说到“套路”,就不能不提韩剧。曾几何时,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韩剧有“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当年凭借这个模式,韩剧风靡亚洲,赚足了一众大姑娘、小媳妇的眼泪,却也因此遭到了人们的群嘲。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韩国影视圈早已变了天。事实上,有着高度类型化经验、工业化水准的韩剧,近些年已然跻身全球剧集的第一梯队。同为亚洲国家,韩国和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韩剧的成功案例,或许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经验。
早年间,韩剧的题材多为家庭伦理剧和浪漫主义爱情悲剧。90年代,韩国通过借鉴日本偶像剧,迅速形成了极具本土化特色的“韩式偶像剧”。借助90年代末兴起的韩流风潮,韩剧迅速风靡整个亚洲。
这一时期的韩剧,最大的特点是以悲剧为内核,情节脱离现实,但浪漫、唯美。而男女主角在人设上都趋于完美,就像童话故事中的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比如2000年的《蓝色生死恋》,以“兄妹恋”为噱头,讲述了同一天出生却被抱错的两个女孩的故事,开头即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虽然“催泪式”的爱情悲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王子配公主的桥段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于是,韩剧的创作又立刻转入了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模式。这时的韩剧不再高高在上,变得越来越“接地气”,而剧中的男女主角也逐渐摆脱了完美人设,开始以“欢喜冤家”的方式相处。
最先拉开转型序幕的是2004年的《浪漫满屋》,这部轻喜剧讲述了菜鸟小说家韩智恩与高傲的超级巨星李英宰在“Full House”里发生的各种趣事,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追捧。
2005年的《我叫金三顺》延续了《浪漫满屋》轻松、诙谐的风格,剧中的女主角金三顺没学历、没样貌、没身材,却凭借着日以继夜打工和学习,在巴黎考取了糕点技术师资格证,收获了爱情。这样的“反套路”剧情,同样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2010年之后,各种类型的优质韩剧呈井喷之势。
这一时期的韩剧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男女主角的人设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女主不再是男主的附属品,而是展现出了一种“势均力敌”的关系,大火的《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皆是如此,这是韩剧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结果。
除了爆款偶像剧,在近些年的市场上,还涌现出了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韩剧。
无论是反邪教题材的《救救我》,还是对女性职场进行深刻描绘的《迷雾》,或者是聚焦教育问题的《天空之城》,似乎都在预示着现实主义题材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甚至与其最为擅长的浪漫题材分庭抗礼。
如果说浪漫题材的韩剧旨在为女性观众“造梦”,那么现实主义题材的韩剧则是不分性别的,极具野心的想要在现实语境中追求文化社会上的意义与存在。可以说,韩剧一直都在努力的破除套路。反观中国,偶像剧的创作模式依然固化,而职业剧则大多是披着职场外衣的恋爱剧,既不专业,又不真实,有如空中楼阁。
当然,国家与国家的政策不同,目前国产剧在题材上确有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好的故事可以书写。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曾经说过:“我们也有许多标志性品牌和代表性人物,蕴藏着许多人们爱听愿听的故事,比如,航天、高铁的科技创新故事,华为、阿里巴巴的创业创造故事,袁隆平培育超级水稻的故事。”
说到底,观众在意的并不是你想讲一个什么故事,而是你是否能把一个故事讲好。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看中的不外乎三点:一是主角的人物魅力,即人设合理;二是情节设定出人意料同时又在情理之中,即故事讲法引人入胜;三是价值观,能够揭露问题、发人深思。
而做到这三点,则需要我们避免用符号化的人物生搬硬套、用极端的剧情设置推动高潮、用自说自话的狗血故事感动自己。同时,需要我们真正花时间去了解观众,设身处地的思考观众究竟想要什么。
正如韩剧的套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微调的,不管时代怎么变,只要能抓住观众的心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