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至今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国产宫斗戏的“斗”字到底体现在哪!——动辄大哭小叫,摔盘子砸碗;再不就是那些夸张的表情包……那跟亲临菜市场的老娘们打架有什么区别!如此说来宫斗该叫“宫闹”才对,不费脑子,大家拼的是嗓门和手指甲(抓人脸用的)。那么真正的“斗”该是什么样?想想斗鸡、斗地主就知道了:参斗的人首先得讲究游戏规则(泼妇闹架是不讲规则的);其次得根据自己手中的牌安排战术(不到万不得已不出底牌);再次得知己知彼,摸清对方的心理……如此的“斗”就有意思了。废话少数,来谈谈那部2019奥斯卡大奖提名的《宠儿》吧。
一、仨女人手里的牌以及赌注
「从内容来说」《宠儿》讲的是三个女人的故事,其时代背景是十八世纪初的英国宫廷。三个女人分别是一个女王、一个公爵夫人、一个女仆(落魄贵族小姐)。
「从人设来说」女王和公爵夫人之间存在着发小朋友、情人、政事参谋的关系;女仆是公爵夫人的远房亲戚(前者通过后者在宫中找到了工作);女王与女仆是主子与女才的关系。
「从人物需求说」女王需要得到精神慰藉,公爵夫人需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女仆则是一味向上爬,坚定自己的身份地位。
说道这,我们宫斗的三个玩家手里的牌该是一目了然了:女王掌握着权利与国家,公爵夫人掌握着青春以及女王(准确说是女王的情感需求),女仆掌握着肉体外加一点智商。
注意两点:每个人所掌握的牌恰恰是其她人所欠缺的或是薄弱的;三个人每一个都对自己手中的牌(或者说优劣势)很清楚,都有自知之明。
如此,这场势均力敌的宫斗戏了不精彩都不行了!
当然,“斗”戏的精彩度不光得看牌以及牌技,赌注的大小也至关重要——女仆输了得滚回底层卖身啃臭泥巴;公爵夫人输了要被驱逐出境甚至被政敌干掉;至于女王,她一生都是个政治的牺牲品,爱人和朋友的失去将会是压倒她精神的最后那根稻草。
在如此,这场戏不光精彩,还刺激!
二、以政治历史为背景:兵草未动,女人先行
《宠儿》电影里的人物和事件均参照了历史原型。三个女人玩儿宫斗也不是电影唯一要演绎的事,它背后(或者说电影的副线)便是英国历史上政治与宗教的对抗与变革(另请参考英国历史天主教与清教的对抗、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法战争等等,在次不多述)。
导演在在处理这两层故事(即表面仨女人的争斗与背后的政治争斗)时手法很巧妙:他让三个女人背后的那些政客(或者说议会)无时无刻不在纠缠着三个人,他让三个女人的每一言每一行都跟是否休战、是否加税、是否站队党派挂钩。
这就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个略显荒诞的现实:
女王在舞会上一个细微的情感变化决定了一场战争主攻还是主和;
一个国家立法方案是否能在议会通过可能取决于它跟一个正在往上争宠的女人的计谋是否偶合;
而一个党派大臣是否能说服女王则取决于身边的女仆打的比喻是否能让女王听懂。
说到这我想起了今年跟《宠儿》并行争夺奥斯卡大奖的另一部电影《副总统》里的一句台词:
只是因为尼克松和基辛格的谈话正在这门后进行着,离我们只有几步远,几天后,几千英里以外的地方,就会有750磅的炸弹从两万英尺高空的B-52轰炸机上落下炸毁整个柬埔寨的村庄和城镇,数以千计的人会死去……
没错,兵草未动,女人先行,《宠儿》在故事和故事背景间建立了一种极其微妙的关系,这让宫斗的闹剧脱离了虚空的范畴,也让电影的故事得到了更高的艺术升华。
三、仨女人的表演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难度大
来说说三个女人的演技吧,看她们“彪戏”真的很过瘾,精彩度绝不亚于“宫斗”:
▼女王(奥利维娅·科尔曼饰):
女王角色的表演难度在于:她的前半生在电影中基本没有正面交代。而历史上的安妮女王其悲惨的命运恰恰都发生在前半生。
把女王那些痛苦经历所造成的精神创伤表现出来是演员的最大挑战。
对此,我认为演员科尔曼的表演绝对到位了!无论是歇斯底里地对着别人吼,还是疯疯癫癫地在宫里跑,再或是像个小孩子一样讨好、挑衅爱人,她释放出来的气质和肢体表情语言都绝对到位了!
▼女仆(艾玛·斯通饰):
“石头姐”的演技更不用说了,不管是文艺表、小资表还是宫廷里的贵族表,只要是“表”,她就能给你演到极致。
一个“表王”岂能涵盖了她的表演天赋和演员气质!
▼公爵夫人(蕾切尔·薇兹饰):
我觉得公爵夫人的戏难度是最大的:没哭戏,没闹戏不说,连表情包都弃之不用了,什么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汇聚到她脸上永远就那一个紧绷着的表情,这就是传说中的“面瘫脸”?
这还不算完,即便是面瘫,电影演到最后导演还让她毁了容,用黑布遮住了半边。还让人演不!
当然,这种单一的表情是人物特殊身份所决定的:作为一个贵族小姐,作为一个有野心的政客,作为一个能把女王牢牢把控的女人,喜形于色绝对不是她的明智之举。
不过没表情不太表没情绪,奇怪了,三个女人里面恰恰这个公爵夫人让我感受到的情感最强烈,哪怕是憋在心里的,
比如说她看到女仆跟女王躺在一个床上的时候,比如说她将那些女王给她的情书烧掉的时候,比如说看着窗外赶来驱逐自己的军队的时候……
这一方面来自电影语言的魔力,一方面便是演员的素养。
四、得亏《宠儿》没用商业片的讲故事模式
那些低俗商业片的讲故事模式好比举办一场婚宴——它会迎客送客。迎客的时候不忘在门口拉上条幅,打上标题,送客的时候还不忘跟你说句“吃好喝好,慢走”。
最重要的一点,商业片式的婚宴绝不会让你吃的不舒服(让你看了不爽)。今年另一部奥斯卡大奖提名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便是这样一部电影。曾经的《国王的演讲》也是这样一部。
我们再来看看《宠儿》是怎么讲故事的:
1、全剧用文学方式分八个章节并列播出2、使用大量逆光、自然光、夜景拍摄(摈弃了一贯的英剧华丽作风)3、摈弃了主角、正反角的套路人设,三个女人并列主演4、开放式、隐喻式的结局(不迎客,不送客)5、不概念善恶好坏,没有政治与意识形态偏向
以上所有这些反主流的讲故事手段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英国王室,看到了宫斗下的另一种人性解读。
五、《宠儿》在节奏上的超强艺术美感
《宠儿》在故事叙述上的另一让人折服的地方便是其局部叙事的节奏处理,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段落:
这个段落从女仆擦地板被碱水烧了手起,到女王的痛风发作,再到女仆被招进女王寝室,女王讲述童年经历,最后到女仆去外面采草药遇到那个王室男子止。
这整个段落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包括女仆被人欺负,包括女王与公爵夫人之间的往事回忆,包括女仆治疗自己被烧伤的手,包括女仆讨好公爵夫人与女王套近乎等等,所有这一切本可以用正常的故事线讲述出来,可导演为了不破坏美感,加之在必要信息交代上不拖泥带水让人逆反,竟然用了个「MV式的串烧」,通过叠化剪辑以及节奏配乐把它们串到了一起。
整部电影的各个情节段落,充满了这种MV式的串接处理,其画面节奏、音乐节奏、叙事节奏衔接的天衣无缝。
纵观这部《宠儿》,从艺术性以及反故事角度来讲,它能出现在奥斯卡大奖名单中着实让人意外,这也恰恰证明了它在西方电影市场具备了一定的可看性和商业空间。
而能将视觉、听觉与故事性、思想性如今有机结合起来的电影也着实不多见。
真不知这种电影如果放到中国院线公映,那些看惯了国产宫廷剧的观众们会作何感想!
与我们一起看经典电影,阅读经典图书,请关注【星期五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