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很多人最不爱看的“泼凉水”环节。
每次写这类文章时,我自己内心也很犹豫。
干嘛非得跟自己过不去?
干脆写点大家爱看的多好:“年度十佳”“国产黑马”“演技炸裂”“笑中带泪”……
这些词用起来顺口,写起来轻松,读者看起来也愉快。
毕竟更多人喜欢党同伐异,而非兼听异见。
但我还是想说点实话,因为这次“8.4分年度黑马”的舆论形成,实在不算是一个好现象。
《无名之辈》
01
一头名叫“年度黑马”的驴
堂叔一直很关心国产片,在《无名之辈》口碑还没发酵的周五,我就舍弃了《神奇动物》先看了这部。
看完之后,觉得它问题和亮点都有,整体上是一部在及格线以上的作品。
于是就准备打开豆瓣标个三星,然后在周六的【什么值得看】上稍微推荐下。
但当我打开手机一看,却发现这部电影有着和自身质量不相符的超高口碑。
豆瓣评分8.4,猫眼评分9.2,在今年的华语片中仅次于《我不是药神》,妥妥的“年度黑马”。
同行也是清一色好评,标题都是这样的——
《不要让这部国产黑马,成为大片的炮灰》《难得的国产好片,不该被进口片扼杀》《都说国产片烂,这匹黑马来打脸了》《强推!又一部被低估的国产黑马》《一看演员表,就值得买票》……
还有韩寒、陈坤等明星力挺——
它值得拿最少五亿以上票房,十亿都不过分。它是真正的惊喜,今年国产电影的前三,也是至少并列第一名的年度最佳喜剧。除了导演编剧一流以外,《无名之辈》的表演也非常棒,陈建斌,章宇,任素汐,潘斌龙……个个出色。
看这架势,是不是有一种《驴得水》《心迷宫》《我不是药神》的感觉?
很遗憾,不管别人怎么吹,在我看来,它和《提着心吊着胆》属于同一水准。
相较于有人拿它和《疯狂的石头》相提并论,显然这两部更有可比性。
在力挺《无名之辈》的评论中,基本都提到了这两点:
一是任素汐、章宇等演员的表演;
二是关于小人物尊严和命运的主题立意。
尤其是“小人物纵使生活艰难,但也在拼命追求尊严”的主题,拉升了整片的档次。
而这两处,恰恰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优点。
至于在剧本、剪辑等其他方面,《无名之辈》完全乏善可陈,甚至不如同样是多条人物线、非线性叙事的《提着心吊着胆》。
此类电影的核心在于,多条人物线索的剧情互相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一点上,《疯狂的石头》炉火纯青,《提着心吊着胆》看样学样,《无名之辈》东施效颦。
比如《疯狂的石头》开头那场戏,宁浩小试牛刀,用一个从天而降的可乐罐,影响了其他几条线上人物的行动,同时顺带完成了人物出场和角色塑造。
进入主题后,这几条线更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玩的飞起。
而在《无名之辈》中,则缺乏这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
它几乎是依靠“A是B的儿子/B是C的老板/C是D的哥哥”这样的人物关系,才把几条相对独立的故事线联系起来。
这几条线中,任素汐、章宇那条最好,陈建斌那条次之,其他的就一团糟了。
尤其最后那场“大集合”,则完全是赶鸭子上架,强行把一群人凑在一起。
更尴尬的是,打乱时间线的叙事方式,在《无名之辈》中并未起到任何作用。
影片一开始,就跳到了真真被审讯的部分,接着时钟倒转,开始了蠢贼抢手机店的剧情。
到了影片中段,真真被抓,她“又一次”被审讯。
这样的结构处理完全没有必要,属于为了结构而结构。你把它按照时间顺序讲一遍,在表达效果上也不会打任何折扣。(我甚至猜测,这片本来就是顺时序叙事的,但后来为了赶一把非线性叙事的潮流,才硬生生给剪辑成了这样。)
对比《提着心吊着胆》,你会发现它里面的非线性叙事,是为了营造悬疑效果而存在。
比如,先给你一个尸体消失的结果,让观众感到惊奇和疑惑,然后再倒回去讲过程,让人恍然大悟。
在多线叙事方面,不说《疯狂的石头》,《无名之辈》甚至逊色于《提着心吊着胆》。
它比《提着心吊着胆》好的地方,主要在于两点:
一是主题立意更高级(后者是单纯的犯罪喜剧,没有什么主题表达);
二是更会煽情(后者根本没往这方面想,唯一的夫妻线因为“买凶杀妻”的主线反而成了一大槽点)。
但《无名之辈》被赞誉最多的“小人物生活尊严”的主题表达,也并非无懈可击。
用来营造笑点的荒诞主义,和用来升华主题的现实主义,在本片中并没有很好的结合。
我们来捋捋这条主线:
主角李海根(潘斌龙 饰)追女孩而不得→认为她是嫌弃自己没钱→为了暴富所以抢手机店→失败被抓→女孩得知后很感动并答应和他结婚
“我没钱所以就去抢劫,却抢来一堆手机模型”——在这样一个荒诞的抢劫故事上,加入“小人物生活尊严”的主题表达,实在有些别扭。
“我没钱所以你不爱我,于是我去抢劫,你被我感动了,就死心塌地爱上我”——用金钱否定爱情,用感动代替爱情,这是“diao丝”电影的标准逻辑。
《无名之辈》的缺点太多,仅有演技和立意,根本撑不起这个“年度黑马”的名号。
它大概是一头名叫“年度黑马”的驴吧。
不够好的《无名之辈》能取得如此成功的大众口碑,和它的出品发行方北京文化不无关系。
这家曾炮制了《战狼2》《我不是药神》等爆款的公司,总能精准戳中大众的嗨点,并辅以恰到好处的营销,
这点不服不行。
02
评分越来越高,电影越来越差
在豆瓣上,《无名之辈》的评分是8.4分,
这已经超过了包括《疯狂的石头》在内的所有宁浩作品,即使它在各个方面都远不及这部国产非线性叙事的“开山之作”。
比起大众评分,页面下由几百位资深影迷和影评人打出的好友评分,更接近这两部片子的真实水准——
《疯狂的石头》8.1分,《无名之辈》6.5分。
《无名之辈》的质量和大众口碑之间的悬殊,让我意识到,它是一个研究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绝佳样本。
质量不够好,但评分却更高,《无名之辈》不是孤例。
又如逊色于《英雄》的张艺谋新片《影》,也拥有比前者高得多的口碑。
比起有些人所说的“这届观众不行”的责难,我更愿意相信这是观众宽容度的提升。
我做了一个统计,筛选出2007年至今豆瓣评分在8分以上的华语电影,发现了更有趣的现象。
2007年,3部《盲山》8.4 《色,戒》8.2 《太阳照常升起》8.12008年,2部《天水围的日与夜》8.5 《立春》8.1……2017年,9部《相爱相亲》8.4 《嘉年华》8.3 《暴裂无声》8.2 《不成问题的问题》8.2 《村戏》8.2 《我的上高》8.0 《大佛普拉斯》8.7 《血观音》8.2 《目击者之追凶》8.22018年,6部(截止目前)《我不是药神》9.0 《无名之辈》8.4 《红海行动》8.3 《无双》8.2 《大象席地而坐》8.1 《谁先爱上他的》8.4
这串数据有两点值得深究:
第一,十年来,高分电影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评分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今年《我不是药神》,成为自2000年的《鬼子来了》之后唯一的9分华语片。
第二,十年前的高分电影几乎都是大导作品,如:姜文、李安、许鞍华、顾长卫……而近几年的高分电影以新人导演为主,如:忻钰坤、梅峰、文牧野、饶晓志……
可以看出,比起期待大导们再出佳作,今天的观众更愿意以更宽松的标准,去评价和鼓励新人导演。
造成这一转变的分水岭,是2015年的《心迷宫》。这是时年30岁的青年导演忻钰坤的处女作,制作成本仅170万,所有演员都不是大牌明星,甚至都不是专业演员。
这部在摄影、表演、服化道等方面有些粗糙的电影,凭借剧本的优势,在豆瓣上拿到了高达8.7的评分,这是多少国际大导绞尽脑汁都无法企及的。
《心迷宫》的成功,无意间带来了两个“后遗症”:
一是让非线性叙事成为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引来无数新导演争相模仿;
二是让低成本、新导演、非大牌演员的劣势,反而成为在观众中自带好感的优势:一切优点都要放大,一切缺点都能原谅。
但有句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当新导演们不再“新”的时候,观众的宽容度也会逐渐回归理性。
可以预见的是,忻钰坤今后或许再也拍不出8.7分的电影,文牧野也拍不出9分的电影,
即使他们未来能够拍出更成熟、更优秀的电影。
只要电影变好,评分低点也没什么关系。
但现在的状况是,今天的电影并没有比10年前的更好,但大众口碑反而更高,
这就很值得我们警惕了。
观众的一味宽容,带来的结果不会是国产电影的繁荣,
而是创作者的侥幸和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