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暴》讲述了一名东德国国家安全局情报员卫斯勒从一开始的严格监听作家吉欧德瑞曼,到继而改变立场开始保护这位东德作家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84年,地点是在东德柏林,开头字幕“公开化无处不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历史上,二战结束后的德国被战胜方分为两大阵营,民主德国(东德)和联邦德国(西德),苏联占领东德,美英法占领西德。然而由社会主义统治的东德,国家安全部门竟然有85000名特工,这些特工并不是用来监听敌对分子的,而是用来控制本国百姓的。
据统计,柏林墙倒塌前的近30年间,国家机器构筑的特务机构监控了全东德1800万人中的近800万,平均每天就有8人以“破坏国家安全”罪而锒铛入狱。德国统一后,国安部的全部窃听档案,移交给新成立的“高克管理局”,开放给所有公民查阅。这些监控资料一本本铺开,有足足1000公里长。善良的东德公民发现,告密者正是自己的同事、朋友乃至亲人。
在影片的开始,卫斯勒准备监听德瑞曼时,一行人畅通无阻的打开了作家的家门,行云流水般的迅速安装好了监听设备。从安装人员的熟练度和速度可以看出,这种工作一定是日常工作了,在东德其他地方可能也在进行着。
在墙角,电话等房间的各个角落安装好设备后,卫斯勒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门对面的邻居恰好目睹了整个过程。但卫斯勒的表情告诉我们他依旧可以掌控全局,所以他只是不慌不忙的对邻居说了一句直击人心的话:
短短的一句话,正中要害,在审问和监听工作中所积累的洞察人心的技能真的令人胆颤!
正是这种冷酷严谨,仿佛行尸走肉般不停在监听他人与报告上级工作中无限重复的形象的塑造,与之后那个先是修改监听内容,隐瞒文章的发表到阻止女艺术家的堕落,甚至最后堵上自己后半生的职业生涯去拯救作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卫斯身上的人性的光辉显得如此伟大。
卫斯勒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大概是从德瑞曼德的朋友—斯卡那的死亡开始的。
斯卡那曾经是戏剧界人人称道的导演,他热爱戏剧,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可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热爱艺术的人被国家安全局莫名列上了黑名单,7年了没有执导一部戏。
在这种折磨下,斯卡纳内心的光芒一点点的消失,绝望,他自杀了。
斯卡纳的自杀让瑞德曼的痛苦万分,半夜无眠,便弹奏起斯卡纳赠送的给他好人奏鸣曲。
而在监听器那边的卫斯勒听着这首曲子也流下了眼泪。
卫斯勒的理性慢慢的被艺术和梦想打动,同时他的心也被这一群艺术家所牵绊着。
在克里斯汀塔西怀疑自己才华,想要去献身的时候,卫斯勒终于忍不住对她说“你不需要任何人,你就是艺术。”
得知德瑞曼写文章揭露东德现状,想让世界了解东德时,卫斯勒原本打算上报领导但最终选择了放弃。过去的他执行命令时毫不犹豫,但在经历那么多事情后,他有了改变,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沦为机器。
在电梯中与孩子的一番对话,能看出他内心挣扎与变化。
影片后半部分,卫斯勒便不再犹豫了,内心的理想主义占据了上风。在德瑞曼身份暴露之后,他偷偷帮他转移打字机,即使后半生沦为一个普通的拆信员。
女演员克里斯汀塔西的死亡终结了这次行动。她出卖了男友瑞得曼,泄露了打字机的位置,但却又无法逃脱内心的愧疚感,她爱着瑞德曼,但又懦弱自私。
原本以为克里斯汀塔西与瑞德曼德的爱情会成为一段佳话,但是两人的结局很戏剧化,似乎有点狗血。
可这种狗血的事情竟然曾在剧中卫斯勒扮演者的身上发生过,在德国统一后,乌尔里希·穆埃发现这6年间一直向安全局报告自己信息的竟然是自己的老婆。
影片最终的结局是圆满的,瑞德曼得知卫士勒是自己的恩人后,偷偷的去看他。没有上前去问候,感激,而是在跟了一路后选择了离开。
卫斯勒偶然在书店看到了瑞德曼写给他的好人奏鸣曲,默默买下了这本书,在售货员问到是要包起来送人吗?卫斯勒回答:不用了,这是给我的。这短短的一句话,一语双关,令人泪奔。
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德国上映时一度引起轰动,它揭露了这个社会所承受的痛苦,人权所面临灾难以及道德上的打击。
幸运的是,即使遭受了很多,这个社会依旧充满希望。因为重压之下,依然存在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