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没有英雄,但呼唤更多良知的声音。在影片的最后,宥真在写给仁浩的信中说道:“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韩国电影《熔炉》一上映就引发了韩国民众的持续关注,被称作“改变韩国国家”的影片。电影上映第6天,韩国光州警方就组成特别调查组再次着手对“仁和学校事件”进行调查,案件涉案人员被重新起诉。电影还推动了韩国陆续修改和通过一系列法案,其中包括《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这部法案又被称作“熔炉法”。
2011年上映的电影《熔炉》由韩国导演黄东赫执导,孔刘、郑裕美主演,以真实事件和小说为蓝本,加以艺术化的处理与改编。
故事发生在一所聋哑慈爱学校,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对学生实施残忍的性暴力,最终在美术老师姜仁浩和人权运动者徐宥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揭开了伪装者罪恶的面纱。
而面对这种丧尽天良的残暴,法律在其面前却形同虚设。与其说电影的名字叫熔炉,我们更愿意把韩国当下的国家制度、社会观念、法律意识、人权觉醒比作一个更大的熔炉。
黑色地带:不要用宏大的主题压抑基本的人伦
不可否认,慈爱学校是一个充满了温暖和爱的“家”的归巢,它让无家可归的人找到了家的方向,让失去亲人的孩子重拾了爱的光芒。一直以来我们都带着爱与敬仰看待这个神圣的“大家庭”。
但是有一天,当我们狠心去撕开它伪善的面纱,凝视那些以“爱”的名义残忍伤害着幼小生命的衣冠楚楚之人,当“爱”成了权力掌控者的一场权力游戏,当“爱”成了伪装者罪恶的保护伞,这场歌颂“爱”的宏大主题却践踏着基本的人伦与尊严。
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地狱般的“慈爱学校”被还原在观众眼前,带给我们万分的惊诧和悲愤。
电影一开始,一名穿着拖鞋的少年踟蹰在火车铁轨上,光线昏暗,镜头快速切换,一连串的非常规摄影角度给观众带来了内心的极度惶恐和不安,导演似乎发觉了观众紧绷着神经,用平行时间的镜头切换舒缓了观众的恐慌情绪。
然而迷雾环境的渲染,紧张气氛的营造,不安的内心依旧难以平复,最终以小男孩卧轨自杀给故事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迫切地想去解决一连串的疑问,了解故事背后的真相。接着导演采用了大纪实的手法对影片做了社会环境、人物关系、情节冲突点的交代。昏暗的楼梯走廊、压抑的教室、目光呆滞的学生,整个学校笼罩在一种压抑、窒息的气氛之中,昏暗色调的环境描绘给接下来的故事发生铺垫了典型的事件环境。
人物处理与惯用的标签化人格理论稍有不同,慈爱学校校长、社会福祉师、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教育家,这些所谓的荣誉和光环与故事冲突形成了强烈的碰撞,两极化的叙事手法使人物表达与情节发展更加扑朔迷离。
幻想终究只属于童话世界,现实终归要回归现实的境遇。影片用血淋淋的事实为我们讲述了骇人听闻的悲惨遭遇,校长为了强暴妍斗,追进厕所,从隔壁的厕所间翻过去,只为满足自己下半身的欲望;借着关爱孩子,把宥利骗进办公室强行施暴;男主人公目睹了校长行贿警察、教导员屡屡毒打民秀、宿舍督导溺罚妍斗等行径。
一个惊天的隐秘在这个黑暗牢笼中被慢慢揭开,然而相关部门却相互推脱责任,更有甚者与其狼狈为奸,一同享受着“前官礼遇”为自己带来的成功。影片中一边是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一边是手握权力的权势阶层;一边是渴望尊严而遭人践踏,一边是只手遮天欺压他人。
所谓伦理,就是蕴含利害取向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它还包括人与群、人与社会、人与物、人与地球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因利害两者的极度失衡才导致最终悲愤的结果与被扭曲的事实。
我们敬仰权力,但不惧怕权力,当权力成为罪恶的通行证,当权力中夹杂着阶级与欲望,当权力延伸成为一种特权,当一种特权能够去蔑视人的尊严,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权力的背后隐藏了什么?
无声的嘶吼:只因我们不能说话
西美尔在《现代人与宗教》一书中说道:“只有生命才能理解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敬。
影片中他们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孩子,但是他们又最特别,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不能与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好去对话,可他们没有抱怨,只希望能被温柔地对待。
然而事情总是事与愿违,慈爱学校的孩子们屡遭暴力、猥亵、性侵,幼小的身心承受着肆意的虐待。这是违背生命本身的伦理律令,更是对自然法则的漠视。
也许他们年纪还小,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也许他们还不懂事,不知道在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所以他们只能用无声的方式抗拒着这个世界,用弱小的身体防御着这个世界的不友善。他们想大声嘶喊宣泄出心中的委屈,但是他们发不出声音,所以一些人用谎言代替了他们的话语,试图凌驾于他们之上。
他们想寻求帮助与恶人抗衡,但是他们不能,因为他们所对抗的是权势、是地位,是成人世界的阴暗与丑恶。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幼小的身体和脆弱的内心承受着这个世界的残暴,他们天真地以为这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
然而,他们想要的不过是被平等地对待,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尊严和底线。
电影从来无意于写实,它们更像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坠入人间的天使,可是影片中的孩子们却饱受着炼狱般的折磨。
聋哑人、未成年人本应该是社会中被保护的对象,影片中的主角都是未成年的聋哑人,应该受到更多的关爱和保护,然而他们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对抗邪恶的主力军。这些孩子在饱受折磨的同时,心灵也受尽伤害,每个孩子在讲述自己的遭遇时都是泪流满面。
民秀是三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他的弟弟因为受虐而选择卧轨自杀,这给他的心理带来了无尽的创伤,但是没有人为此而同情他,陪伴他的仍然是无尽的伤痛与虐待。
姜老师也是在两次遇见挨打的民秀后才将他从“炼狱”般的生活中救出,满身伤口的民秀心中有所顾虑,所以他也询问过姜老师说出自己的经历后,能不能让坏人受到惩罚。
但是事情的发展总是违背人的意愿,因为奶奶同意签署协商书而剥夺了他在法庭上陈述的机会。真相终于要浮出水面却又擦肩而过,带给我们的满是惋惜和哀叹。
很多时候,悲哀的不是他们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而是连说话的机会和权力都被剥夺了,正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无声的抵抗,似乎又是不合乎逻辑的,为了抵抗,民秀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捍卫着最后残存的尊严,有些东西,是不忍也要去直面的伤痛,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现实。
爱与正义:愿世间少一些痛苦的声音
学校本应是充满生机的,但这所慈爱学校总萦绕着一种奇怪的气氛,姜老师的到来,为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缕温暖的阳光,身为人权运动者的徐宥真与姜老师一样,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保护着孩子们。
姜老师是一位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人,看到宥利因为妍斗住院而闷闷不乐的时候,便与她一组为对方画画,哄她开心,在海边对妍斗说“世上最珍贵的东西反而是看不见和摸不到的”来安慰她,而这些也是源自于他是一位单身父亲,所以他更加懂得如何去疼爱孩子们。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的爱不仅是宽厚的,更是细腻的,他是老师,更是父亲。
徐宥真是一位人权运动者,虽然她是一名女性,但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倔强和敢于直面邪恶的精神。在法庭上,即使会被强制驱逐出法庭,她依然会站起来说一句真话,坚持自我、坚持正义,哪怕再微小也是一种力量。
影片中,不论是姜老师、徐干事还是人权运动者,都是勇于与黑暗做斗争的人,即使能力微弱,依然会拼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维护他们应有的权利。然而他们所对抗的是权势,大众毕竟是大众,同权势相比实在不堪一击,但是在这场不公平的抗争中,他们一直没有忘记所肩负的责任、正义和良知,他们一直没有放弃追寻真相,追寻本应该属于孩子们的人权与尊严。
孩子的心灵始终是纯净的,不论现实遭遇了什么,他们依然会选择相信美好的存在。
在海边时,宥利说:“希望姜老师是爸爸,宥真是妈妈。”孩子们向往家庭,希望能过上普通而幸福的生活。而这一段也是全片最温馨的一段,即使经受过这世界的肮脏,依然纯净无瑕。
导演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暗喻现实社会的“大多数”都已经被社会的黑暗同化,不再心存真与善。
影片的最后,圣诞节到了,孩子们开心地布置圣诞树,因为他们得到了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孩子们总要长大。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也许是我们对这些孩子最好的祝福了。
信仰的力量:这个时代呼唤良知的声音
也许这部电影触动了受众内心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反思这个社会的种种弊病。
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角落隐藏着昏暗和污浊,所以导演将光州市虚构成了一个名为雾津的城市,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有浓雾的城市,大雾弥漫,看不清方向,而实际上是指事物的真相被掩盖,冰冷残酷的现实让人压抑和恐惧,笼罩城市的是大雾,而笼罩人心的是权力,是旁观者的冷漠。
城市的雾气总会散去,而人心却很难被改变,官司输了,世界不总是美好的,男主人公问孩子们,在这件事发生前和发生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民秀回答:终于了解我们也是同样珍贵的人。
影片没有用满腔愤怒和眼泪结束,虽然姜浩仁、徐宥珍没有和孩子们一起奋战到最后,但是我们看到了姜老师和权势的抗衡、徐干事对真相的坚持,也看到了人性冷漠下很多人明哲保身,为了自身的利益向真相妥协,牺牲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把这当成利益交换的筹码,成为自己高升的垫脚石。
现实是黑暗的,有人在为这个世界不停地奋战;可现实仍是黑暗的,但还是有那么多想改变世界黑暗的人,他们仍在奋战,纵使世界弥漫着黑雾,最绝望的深处总有隐隐的希望。
电影中有几个片段中城市是充满阳光的,一是在姜老师刚来学校的时候。二是在办公室救民秀时,三是在校长被抓时,四是在海边的时候,影片中姜仁浩老师像是孤独的英雄,他身上的正义也被高压水枪一次次地浇灭,人与人之间的“阴霾”想要驱散不可能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
所以电影的最后,城市依旧被大雾笼罩,城市显得那么安静,一切如旧,曾经发生的一切都被大雾吞噬,而仁浩选择回到这座城市,场景与开始时呼应:“欢迎来到雾津,白色的浓雾之都。”
这是一种惋惜,也是一种警醒,警醒着世人不要被大雾蒙蔽双眼,那么正义与真相就永远都不会被掩盖。
影片不仅是单纯地揭露社会的黑暗,也想要表达艺术永远不能摆脱现实,现实往往比电影来得更悲痛惨烈,更希望人们去关注类似聋哑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人权问题。
这是一种亲身经历后的痛与苦,即使正义不能得到伸张,即使罪恶依旧逍遥法外,只要还有不想被世界所改变的人存在,那么一切都是有希望的,这个时代需要信仰,需要信仰一种大爱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