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8月17日消息(记者刘飞 葛修远)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看电影如今是家人、朋友、情侣约会的一项常见活动。从现实抽离出的光影世界,不论是温馨、励志、欢乐还是光怪陆离,都带着些许浪漫色彩。
有这样一对夫妻,据他们说,将近30年,两人一起看过的大荧幕放映的电影超过了6992场,却一次也没有走进过商业电影院。
老许和妻子马玉梅。(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七夕特别节目《七夕诗会》预告片)
“我叫许国强。在1988年开始,我的工作就是放电影。我音乐一放,大家就知道了在这个地方放电影。”老许,1967年生人,在青海的高原上走村送电影。
许国强说:“我们这里有很多民族,比如藏族、汉族、回族。但是,这里的文化落后得很,电影、电视都没有。天气好了我就每天都出去放。每天晚上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人特别多。那时我放的技术还不太强,有时候放着放着电影胶片就断掉了,心里很紧张。线路有时候不正常,线头出了点毛病,我就来检查一下。晚上出去,观众们来看电影也不容易。有的背着孩子,有时候骑着毛驴,有时候骑着摩托,坐着手扶拖拉机……来了以后,让他们高高兴兴地看到电影。”
老许夫妻使用的老放映机。(央广网记者 刘飞 摄)
30年了,场地是流动的,设备更新换代,片子一部接一部……老许,播放着别处的故事,也过着自己的故事。
放映电影,转动的胶片给老许“放”来了他自己故事的女主角——妻子马玉梅。
许国强:她经常到电影场看电影,慢慢地她到电影放映机前来,有时候给我买点小吃,我俩谈着谈着就谈成了。
马玉梅:嗯,先看上他了呗。主要是聊电影,放的啥电影,好不好啊?
许国强:我说好电影多,你每天来看。我俩就认识了,我一看人也很善良,说句不好听的话,她就是嫁鸡随鸡,结婚以后就一直放电影。
马玉梅:结婚后就一起放电影,我们俩就天天在一起。
但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难多了。“高原上的夫妻放映队”,这个名字说着又敞亮又抒情,可是老许夫妻俩要写的剧本,情节却不算轻松。
许国强回忆说:“有一次放电影,晚上我俩回来的时候下着暴雨,车坏掉了,把车上的电影机器用塑料包起来放到车下面。包起来之后,我们两个人就靠在山边的石窑洞里坐到天亮。”
老许家里还有几个不太常拿出来的铁盒,有些变形,开、关起来都已经不太顺畅,锈迹斑驳,看着比老许那带着“高原红”的脸,还老上许多。里面放着2盘电影胶片。
许国强说:“这个胶片大概有10来斤,我带10部电影胶片,大约要达到80-100斤。我只能用最重的扁担给它挑上几十公斤。我提前布置好,家里那时候养个毛驴,毛驴前面拖着机器,后面拖着片子,就这样赶着去放片子。”
马玉梅告诉记者,现在是数字化的电影。那时候的片子必须挑着担子放。路也不好,老胶片就容易断,每天晚上要接几十次断掉的片子。看电影挺轻松,但放电影可不一样。
去村里放映电影,荧幕就是院墙。(央广网记者 葛修远 摄)
老许放电影30年,结婚后的28年他老婆都跟着一起,走一样的路,干一样的活,电影幕布支起超过6992次。不是老许不疼老婆,或许可以说,他老婆更疼他。
许国强:我一个人放电影很艰苦,肚子饿了我就吃上点干馍馍。有了老婆,我就轻松多了。
马玉梅:帮个忙。
许国强:有时候人家给我帮个忙,倒片子,移银幕架子。有时候带着饭、面条,吃上点饭也舒坦得很。我有时候想着想着就掉起眼泪。
马玉梅:大忙帮不上,一点小忙我可以的。
傍晚,高原上的阳光刚刚开始有些柔和,大日头下看起来几乎不动的大朵白云,也稍稍松动了些。一碗面之后,老许一家的剧本将展开夜间情节……
星斗也爬上高原的天空,出来看电影的时候,放映机打亮的不只是挂在院墙外侧的那块幕布,还有老许这一天中的高光时刻。
老许夫妻放映电影。(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七夕特别节目《七夕诗会》预告片)
许国强说:“我最喜欢看电影,老百姓也最喜欢看电影,可老放电影我爸就会骂我,说你每天放电影,家里的活你不干,今天的猪和鸡你怎么不喂了。但如果不放电影,好多人都会过来敲门问,许国强,你今晚电影不放了?电影在哪儿放了?”
马玉梅告诉记者:“他一个人出去,我不放心,很担心。路上或者放电影过程中发生点什么意外,不知道怎么办,还是跟上比较放心。陪着他,他走到哪我就跟到哪,我们一起作伴,我们一块放完,一块回家。”
许国强说:“打个比方,就是牡丹花再重要,还是需要叶子的扶持才能起来。老婆帮我扶持,这个电影工作我干着就越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