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暑期档
一部来自重庆本土的电影
就要上映了
一根根木棒,一捆捆麻绳
《最后的棒棒》
用最真实的镜头
为你讲述重庆棒棒的生活
电影海报
2014年1月,已经38岁的何长林决定脱下穿了20年的军装,开始追逐“透过镜头看世界”的梦想。也是这一年,何长林改名“何苦”,开始了自己的“棒棒”生涯,同时也开始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的创作。这部纪录片不仅收获了豆瓣网友9.7的评分,也获得了首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短纪录片奖。
电影见面会
再过5天,由这部纪录片改编的电影《最后的棒棒》将登陆影院。目前,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100家影院,正在进行点映播放。在观众看来,这是一部催泪片,可是在何苦眼里,这都是最真实的情感;是最朴实的重庆劳动人民的生活;是爬坡上坎,负重前行,坚韧不拔,敢于担当的重庆人的精神。一年多的棒棒生活,何苦体验了生活的辛苦,但是他却说,因为看到他们的乐观和坚韧,每天都很开心。
导演工作照
他们留下的是纯朴乐观的背影
导演的棒棒工作(剧照)
去做棒棒时,朋友和家里人都劝何长林,“当棒棒‘活苦’,这是何苦呢?”由于重庆话里“活苦”和“何苦”发音一样,再加上自己本也姓何,何长林索性就用“何苦”这个名字开始了自己的棒棒生涯。
等活间隙(剧照)
老黄,是何苦的师傅,遇见何苦的时候,他已经65岁了。为抚养女儿来到重庆,做了二十多年棒棒。他没想到,做棒棒居然还能收徒弟,因为这不是什么技术活,只要有力气就行。在与何苦相处的一年多时间里,何苦目睹过老黄生病都不愿花钱去医院的情景;老黄和何苦一起接了活,老黄要和何苦分钱,何苦不要,老黄会因此生气。如今,老黄因为身体原因已经不做棒棒了,想起何苦,两人还是会打一通电话。
棒棒老黄(剧照)
老甘,是老黄最好的朋友,在二十多年的棒棒生涯里屡挫屡败,做棒棒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被偷个精光;借钱给朋友从此再无音讯……但他却始终相信会有好的生活,如今老甘已经转行做起大排档服务员,依然乐观地生活着。
给老甘六十岁过生日(剧照)
让何苦动容的,是他们身上纯朴、乐观的精神。“改革开放后这些棒棒进城务工,如今他们都六十多岁了,之后可能不会再有人从事棒棒这个职业了,他们可能是重庆最后的一批棒棒,”何苦说,“所以,我想用自己的镜头,记录这一群即将消失的山城棒棒军。通过一群正在老去的背影,看重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也照应了我们勇往直前的精神。”
他们努力着 让生活变得更好
何苦与师父老黄(剧照)
榨出力气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虽然棒棒的生活很辛苦,但是他们简单的生活里也充满着小乐趣,在何苦看来,这就是最朴实的生活道理。“老黄喜欢在活儿闲时站着看别人打牌,老甘回到家喜欢打开自己的影碟机一遍一遍的看《刘三姐》《新白娘子传奇》。他们很朴实,今天比昨天多挣了三五块钱,都会实实在在感到幸福,他们会觉得自己在进步。”
何苦正在清点一天的收入(剧照)
的确,他们也在努力向上,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六十多岁的大石,多年来一直坚持给自己买一份养老保险,除了做棒棒之外,他还摆摊卖点日用小商品。影片里某建筑工地上的“杜老板”,也曾经做过两三年棒棒,现在已经是一家防水堵漏公司的老总。
从棒棒成长起来的杜老板(剧照)
这些所见,也让何苦真切地感受着他们的付出与努力。在重庆,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棒棒,干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去学技术,有的做起了小生意,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用双手和知识再加上智慧,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棒棒们虽然是底层劳动力,但是他们乐观面对生活,从不抱怨,认为会有更好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他们不向命运低头,一步一步踏实地往前走。”现在,再谈起棒棒们的生活,何苦眼前浮现的,是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笑,一声招呼就热情回应的样子。“感动之余,也给我力量。”何苦说。
他们呈现的 是乐观积极的重庆
过去,肩上扛着竹棒,棒子两端系着青色尼龙绳的棒棒,曾经挑起大半个重庆城的居民生活;如今这个群体年龄老化,正慢慢消失。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坚韧,是山城独有的记忆和财富。
等活(剧照)
随着《最后的棒棒》在全国的点映,这个群体又一次走入大家眼里。对影片的好评,对棒棒乐观态度的点赞,让何苦这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也忍不住掉泪。“我们拥有全天下最好的演员——一群普通的重庆人——中国最普通的劳动人民。我展示的就是他们的生活,生活就是最好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重庆的生活状态。”何苦说,一年多的拍摄,他不觉得辛苦,因为每天都被棒棒的精神感动,“我要向大众展示这一群乐观积极的‘重庆棒棒’,展示最真实质朴的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