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熟悉是枝裕和导演和日本家庭电影的普通观众来说,《小偷家族》恐怕会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作为今年戛纳电影节上的最大赢家,《小偷家族》本身的艺术性不言而喻,细节大过于叙事才是导演自身的风格。
影片对于情绪和故事的表达冷静而又克制,这是很多看惯了“直来直去”的观众所不适应的。
一个眼神或者一个细节,才是电影的精髓。这种克制,是是枝裕和电影的常态。
影片没有复杂的叙事,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和卖惨,甚至在关键节点上留白,因为生活,本来就没那么精彩。
是枝裕和的电影平静、温和。
他的镜头捕捉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忽视的细节,却让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到,从而体会到生活中的某种意蕴和趣味。
我们不会每天对着父母说我爱你,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爱他们,我们只是把爱付诸行动,亚洲人的含蓄,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被体现地淋漓尽致。
“家庭和亲情”一直是是枝裕和电影的共同主题,它们就像电影的根,蔓延生长,最后才有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而《小偷家族》则有些特殊,在一个不同以往的家庭中,在温情的同时也多了一份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小偷家族》是《霸王别姬》之后又一部在内地公映的金棕榈作品。
小偷家族的家庭到底有多特殊呢?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六口人,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
父母是一对亡命天涯的情侣,各自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妹妹离家出走,并被家人遗忘;
儿子从小被遗弃,恰巧被父亲捡到;女儿的原生家庭终日争吵,没人疼爱。
他们挤在奶奶破旧的房子之中,依靠老人的养老金过活,当钱不够用时,就靠在外面偷偷东西来补贴家用。
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也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彼此之间的爱与羁绊。
一家人凝聚在一起的情节微妙而带有迷惑性,同时又具有发人深省的感动力量。
没有血缘,却有羁绊
是枝裕和希望用这样一个家庭来揭示日本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老无所依、遗弃、家庭暴力、偷窃都在它身上留下痕迹,但却又能如此平静接受,将如此残忍的故事变得温柔。
但导演并不想以社会问题为这一家人的某些非法行为开脱,所以在电影后半段温情的家庭因为变故瞬间分崩离析。
《小偷家族》依然是儿童推动故事因为金钱和人性所维系的关系,最终也将因为金钱与人性而土崩瓦解。
人是自私的,在传统家族中尚且如此,在“小偷家族”中更是亦然:奶奶去世,夫妻冷静地去银行取走奶奶的存款;当儿子偷东西被抓后,一家人打算遗弃儿子逃离...
是枝裕和对家庭的思考,更侧重于对家的本质的反思,通过家庭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与领悟。
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家庭成员之间难免有冲突和矛盾,甚至有小偷家族里的自私和冷漠。
但人终将学会付出,向家庭敞开心扉,这是可能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爱,对家人的爱,和对这个家的爱。
如果不是因为爱,妈妈不会为了保护女儿而放弃工作;如果不是因为爱,爸爸不会因为儿子喜欢钓鱼把辛苦偷来的高级鱼竿留下;
如果不是因为爱,儿子明知家人抛弃他,可离别之时他还是第一次无声地叫了一声“爸爸”...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这份爱,已拼尽全力。
最感人的话语,反而是无声的唇语。
《小偷家族》爱得令人如此心酸,温情得如此残酷,让我们百感交集、不知所措。
是枝裕和精准地解构了这个家庭,在真相揭露后所有的温情和美好瞬间分崩离析,却又瞬间升华成了超越亲情的至亲至爱。
盘问抛出的问答句句质问家庭和亲情的定义,锐利如刀。温柔的是枝裕和,依旧用《小偷家族》诠释着自己的信念。
“我更想描述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
但这个世界也有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在小偷家族即将在中国上映之际,是枝裕和亲笔写下了这样的话:在制作这部电影之初,我计划在日本上映的规模并没有现在这么大,只打算把它拍成“自己的小宝物”。
如今,影片以获得金棕榈奖为契机,不仅有幸在日本广受好评,还能登陆中国院线。我想,如果观众能感觉到“这是一部只送给自己的宝物”,就实在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