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几部电影,那是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看着光投射过去的时候,跟自己说“还好,有这样的电影陪着我们!”
在琳琅满目的商业片袭来的时候,艺术电影总被人误会成票房毒药,只能叫好不叫座,这是不公平的。中国的电影需要“这样的”电影,昨天(6月21日)下午,这样的呼声在一场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论坛——“挑战与机遇:电影的新时代”上,此起彼伏。
图说:“挑战与机遇:电影的新时代”论坛 官方图
不要怀疑影迷的专业
每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都可以看到打着飞的拖着拉杆箱的影迷,他们做足了功课,特意安排好自己一年的年假来到上海。
从致敬大师,到4K修复,所有的票一小时之内秒光。“这就说明我们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的电影观众,他们对电影的知识准备一点不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他们对于电影的要求也是非常自觉,非常高的,非常犀利的就能判断什么是好电影。”导演郑大圣说。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也认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培养了新的观众群体,我们现在的观众不仅仅只是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爆米花电影,视觉特效,更多想要看到跟我们生活相关的电影。这也是我们国产电影竞争的核心实力。”
图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迷们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尽管,中国的文艺青年观众很多,他们很喜欢欧洲电影,特别是经典的大师影片。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假如说把欧洲的艺术性很强的电影引进中国,市场总会这样判断,“它会面临着票房的灾难,有价无市——口碑和市场的表现完全不一样。”
好几代电影人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尝试独立院线、艺术院线……最近三五年有好的苗头,有了“影视电影联盟”,还有众筹点映的模式,不要怀疑影迷的专业,只要有了平台和渠道,会越来越好。
图说:B2C长线放映平台上线 官方图
更要鼓励勇敢的创作
互联网,为有志于电影的创作人员,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空间——电影,电视,网剧……可以包容各种题材和形式,艺术地表达,总有人会欣赏。
前两天,吴思远去网剧联盟颁奖,他看到台下的都是年纪轻轻的创作者,“他们非常有创意,写出非常好的剧本,很受观众欢迎。”吴思远说,“我们很需要编剧,导演、包括制作管理的人才,看到这些年轻人,我觉得中国电影是大有前途,美国片进来再多都没有关系,观众到时候会有选择,选择和多元这很重要,在现代社会不要单一,只有一种声音,一种话语,一种题材,这样绝对是不够的。”
只有越来越多元的电影进入中国,中国的创作者才能从中吸收养料,“让我们自己的电影更加有娱乐性,更加有内涵,更加有思想性,就是我们电影人追求的终身目标。”吴思远说,“我常常和学生讲,艺术片不等于不卖座。一个导演,穷他一生的努力,希望把他要讲的故事用电影拍出来,拍得打动人心。”
中国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电影,陪着我们,一定会的。(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