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我等了很久,去年它在戛纳拿到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剧本两项大奖。
当时戛纳上的还是未完成的“尝鲜版”,隔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总算能在今年戛纳开幕前看到这部电影。
《你从未在此》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导演: 琳恩·拉姆塞
编剧: 琳恩·拉姆塞 / 乔纳森·埃梅斯
主演: 杰昆·菲尼克斯 / 叶卡特琳娜·萨姆索诺夫 /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 亚历克斯·马内塔 / 约翰·道曼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法国 / 美国
上映日期: 2017-05-27(戛纳电影节)
上面这款海报是它在美国上映时用的宣传海报。
其实我更喜欢它在戛纳上映用的海报——
这款海报更能彰显它文艺片的气质。
今年的戛纳非常特别,注定会在微博圈、朋友圈掀起一阵刷屏关注,因为中国有三位导演的三部作品分别入围了三个不同的单元。
分别是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入围了主竞赛单元;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章明的《冥王星时刻》入围了导演双周单元。
期待三位导演有所斩获。
这样的一个入围情况,比去年好太多。
鉴于去年的戛纳电影近来才陆续出完资源,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去年那些好的电影。
1
重温去年戛纳
去年戛纳主竞赛单元所有19部电影全是非华语电影。这19部电影我前前后后陆续看掉了12部。
个人最喜欢的是暮光男主演的《好时光》和今天要大聊的《你从未在此》,可以给到五星。
其次,《无爱可诉》《寂静中的惊奇》《牡丹花下》《方形》算是我的第二梯队选择,四星。
其中《寂静中的惊奇》和《牡丹花下》并没有传闻的那么差。《寂静中的惊奇》电影性很强,故事简单但不闷,传递出一种unbearable broken childhood的感觉。
这里偷偷安利一波。
《双面情人》偏于类型化;《圣鹿之死》逊色于导演前作;《每分钟120击》并没有评委会主席阿莫多瓦吹的那么神,位于第三梯队,三星半。
洪尚秀的《那之后》,我真的有点欣赏无能;哈内克的《快乐结局》也比较乏善可陈,看点似乎只有于佩尔,三星。
《玉子》则真的是WTF了,两星最多。
《圣鹿之死》和《你从未在此》共同获得最佳剧本奖。
如果《圣鹿之死》不能让你信服,那么《你从未在此》或许可以博得你的芳心。
同时,杰昆·菲尼克斯凭借他对角色心理状态的有力刻画,拿到了一个戛纳影帝 。
我觉得我们很有必要好好聊一聊这部在人才济济的戛纳拿到两座大奖的作品。
下文含剧透
2
状态戏很多
这部电影的人物状态戏非常多,所以它注定是一部文艺片。
一个退役军人变成了一个雇佣杀手。
一位议员雇佣他去解救被抓去当雏妓的女儿,他和那个女孩上演了一出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一般的故事。
下面这个镜头本身就很有“出租车司机”的感觉。
影片以一段窒息戏开场,男主把自己的头套在塑料袋里,寻找那种濒死的窒息感。
我很喜欢这个开场,它基本确定了影片的整个基调和主题。
男主在这个城市,每天都有种生不如死的窒息感,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就和《出租车司机》里的德尼罗一样,退伍军人总会有一种人生迷茫的后遗症,《芳华》其实讲的也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它包含更多更宏大的主题。
通过闪回的蒙太奇,我们得知,他的童年并非美好。
据说戛纳上映的版本有更多的闪回镜头。我觉得目前公映版的闪回次数正好恰到好处。
这样的一个构图,也带有窒息的感觉——
他喜欢去桑拿房寻找窒息感——
送亡母上路时,他选择跟着她一起进入水中,又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窒息行为——
濒临死亡对他来说有一种万物皆停滞的快感。
导演会通过手表的特写,去强调时间的滞留感。
影片的开头是一组特写和主观POV镜头。
观众一开始就被带入到这个人物的状态中,但始终看不到他的真面目。
直到第五分钟,我们才看见影帝的尊荣。
他行走在暗无一人的巷子里,他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影片出现很多巷子的戏 。
这都是一种窒息的意象。
他是无神论者,他可以随手把《圣经》扔进垃圾桶。
他不信命。
锤子是他的杀人武器,简单粗暴是他的人设。
完成杀人任务后,他会在出租车上独自遐思,可能这是唯一一个能给到他独立而又安全的空间。
这是一个移动的空间,就像他漂泊在城市中一样。
看着窗外摇曳的夜色,这是一位文艺感十足的杀手。
原来女导演拍杀手,可以这么的文艺。
3
供人揣测的细节
女导演往往都是一个细节控,琳恩·拉姆塞其实颇有索菲亚·科波拉的感觉,我隐约嗅到一点《迷失东京》的味道。
杀手早上醒来,居然还有看书的习惯,而且看着看着,还会莫名其妙的把书的一页撕掉。
导演很任性的不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没有任何台词作解释。
导演可能是想通过一些细节去让我们揣测人物的性格,她就让我们猜,答案是什么就不告诉你。
所以人家入围戛纳了呀!
杀手无聊的时候也会有些潜意识的小动作,比如这种——
还喜欢玩这个——
作为杀手,他进出家门,只走后门,不走前门——
这个镜头把位置关系交代得特别清楚
他喜欢吃彩虹糖,他会刻意寻找绿色的那一颗。
但当他找到绿色的那颗时,他会把它捏碎。
看到这里我也是满脸的黑人问号。
导演不解释,我也只能猜:绿色暗喻军队,他对过去的丛军生涯充满了愤恨。
像这种充满各种揣测的电影,是很挑观众的,稍微没点耐心的观众会选择放弃。
其实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我也是在二刷的时候才发现。
4
影帝的演技时刻
细节让人物更为立体,诸多状态戏也给予杰昆·菲尼克斯足够多的表演空间。难怪他会拿影帝。
我们来看看几个他的演技时刻。
他身边的人逐一死去,他开着车,心乱如麻——
湖里涅槃重生后,他前赴执行电影中的最后一个任务。
决绝的表情。
这是一个20多秒的长镜头,给足演员表演空间。
男主进入州长候选人的家,感知到女孩把候选人杀了,女孩不再保有童真。
男主崩溃。
如行尸般走在州长候选人的家——
最后一场的哭戏,是他演技的巅峰时刻。
5
敢这么拍的只有戛纳系导演
影片开场,男主执行一个任务,全程没有尸体出现。
仅仅通过带有血迹的凶器、证物,以及一句台词“搞定了”来完成。
这就是文艺片的拍法!
很高级,不过对普通观众来说,是挑战,毕竟这段没有台词只有人物状态的戏,很容易让人翻手机。
杀手回家后,运镜更是直接使用一镜到底的固定机位。
男主回家看老妈的这场戏,包括两人的对话,全在一个镜头内完成。
说实话,我喜欢。一下子和开头杀人的运镜风格区分开来。
回到家,他的生活就是这么平淡如流水。
之后,男主去执行另一个任务,女导演也是一反常态。别人用的方法她不用,她就是要高级,她就是要无视普通观众。
比如下面这场抓人的戏,我很喜欢,一个镜头内完成,镜头外发生的事让观众去遐想。
男主第一次进淫窝的那场戏,全程使用监视器视角。给予观众很强的偷窥感。
后面再通过一个躺尸的裸男,交代这是一个嫖客,这里是雏妓妓院。
导演尽量避免裸体镜头,尽量“去世俗化”。
估计也只有戛纳系的导演敢这么拍。
后面有个跟踪的段落,导演采用非线性剪辑,一般的商业片不会这么玩。
结尾的杀戮戏,导演采用反高潮的手法处理,没有一场打斗,只让你看结果,不让你看过程。
比如只给你看门口躺尸的保镖,和后景进门的男主角。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导演是一位“道格玛95”的拥护者。
这个由拉斯·冯·提尔(《女性瘾者》和《黑暗中的舞者》)发起的“神教义”,要求电影要真实,并尽量避免一些类型化以及谋杀等虚假元素。
《你从未在此》是一部彻底去类型化的电影。
6
超现实是神作的标配
虽然这么说有点言过其实,但是很多欧洲文艺片大佬确实都很喜欢插入超现实的段落。
《你从未在此》的超现实,已经算是比较能看懂的那种。
比如,男主在地铁站看见20年前的女友,她脸上的伤写满了故事,暗示男主打过她。
人物的前史通过人物的状态去完成,观众稍微一走心就会忽略掉。
再比如,当他与母亲在湖中寻求共亡的时候,那个小女孩以超现实的意象出现在湖里。
那是他心底最后的惦记,他忽然意识到他还不能死。
最后一场大戏,男主崩溃之际,他看见了过世的母亲,
还有年轻时候的自己(从略小的身形,但依然拿着锤子来判断这是年轻时候的男主)。
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影片最后一场戏。
男主假想了一次自己的死亡。
他血溅四处,但并没人care他的生死,服务员依然自顾自的忙着。
对于这个社会,他是个无足轻重的人。
他唯一拥有的,只有那个小女孩。
导演和两位主演
整体分析下来,觉得本片导演比科波拉更值得拿最佳导演奖。
总结
导演营造了一个让人绝望的城市。
参与竞选的州长竟是雏妓行业的支持者和消费者。
那么,这是否可以间接证实,这是一个类似蝙蝠侠的哥谭市,腐坏堕落、行将就木?
然而这个城市的英雄却活在迷茫与遗忘中。
他的前半生,不堪回首,令人窒息。
他苟延残喘的活着。
然而生命中的希望,却总在不经意中出现。
两个可以互相依偎的生命体,彼此给予对方活下去的动力。
绝望中充满了希望。这不是一个压抑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依然有未来。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