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香港影坛,票房冠军是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
TOP 10中,算上《东成西就》,打起来的电影就占了7部。
其中,成龙两部(《城市猎人》,《重案组》)。
李连杰3部(《方世玉1&2》,《狮王争霸》)。
而在1993年关于打的电影中,武侠片又占了大多数。
光李连杰,就有6部(除了上面3部,还有《倚天屠龙记》,《铁鸡斗蜈蚣》,《太极张三丰》)。
连梁朝伟,梁家辉,张国荣这些小生,都分别有《新仙鹤神针》,《白发魔女传》,《水浒传之英雄本色》等作品。
所以,那一年的甄子丹运气不好。
年头打到年尾的1993年,甄子丹也有一部电影上映。
当年,票房惨败,在TOP 100里面,只排58。
除了成龙李连杰占着功夫片的大片市场外,更要命的是,这是一部挂着黄飞鸿名头的电影:
《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
更要命,从何说起?
当时徐克和李连杰已经推出了很成功的《黄飞鸿1&2》。
观众心中,那时候的黄飞鸿等于李连杰。
其二,前一年的《新龙门客栈》和《男儿当自强》中都有甄子丹。
可两个角色,一个是反派太监,另一个是黄飞鸿的对手纳兰元述。
试想,一下子让甄子丹来演黄飞鸿电影的正派主角(虽然他演的是黄飞鸿他爸黄麒英),哪有那么容易让观众接受?
还有,徐克的黄飞鸿火了后,按照香港影坛的“光荣”传统,必然跟风。
于是,1993年的黄飞鸿,很忙。
李连杰自己都拍了两部,一部徐克的《狮王争霸》,一部王晶的《铁鸡斗蜈蚣》。
赵文卓也去了《黄飞鸿4:王者之风》做黄师傅。
连谭咏麟,也到《黄飞鸿对黄飞鸿》中做搞笑黄师傅。
(夸张的是,两部喜剧的《铁鸡斗蜈蚣》和《黄飞鸿对黄飞鸿》竟在同一天上映)
再加上甄子丹这部,一群黄师傅从年头“傲气面对万重浪”到年尾。
所以,其中较多黄师傅成为炮灰,也不算意外了。
于是,1993年的《铁马骝》灰溜溜,只拿到600多万港币票房,赔了。
一直到8年后的2001年,这片子在美国上映了。
当时的上映,靠的是昆汀·塔伦提诺穿针引线,加上导演袁和平之前凭借《黑客帝国》和《卧虎藏龙》在好莱坞打响的名声。
然后,牛了。
首周就收了600万美元票房,位列当周北美票房榜第六名。
最后收于1469万美元(约1.1亿港元)。
排名于好莱坞外语片历史票房第14位。
这部《铁马骝》,监制是徐克,袁和平导演。
但光从片名来看,实有蹭黄飞鸿东风之嫌。
虽然片名主标题为少年黄飞鸿,主角黄飞鸿之父黄麒英,与侠盗铁马骝(双主角)。
故事,也不如李连杰版前两集有着那么深刻的关于家国的思考。
它更像那种传统的民间故事:
在某县城,贪官污吏横行。
于是,侠盗铁马骝(普通话为铁猴子)出现,专门劫富济贫。
来到县城的黄飞鸿父子,则铁马骝不打不相识后,最终联手灭BOSS。
故事简单,不过一气呵成,有些地方还挺有趣。
那时候的袁和平,导演的电影处处透出一些小幽默。
贪官通缉铁马骝,手下为了交差,到集市专门抓和猴子挂的上钩的嫌疑人。
杂耍艺人中招,卖猴风散的江湖郎中中招,扮演孙悟空的艺人中招,甚至一只真猴子也中招。
讽刺起贪官,也是信手拈来。
贪官养着几个姨太,摆平上级的方式是塞钱,吃饭要吃鲍鱼鱼翅。
巡抚到来,手下对县官下菜单:
我们大人修心不修口,要吃鱼翅。
而铁马骝冒充巡抚,告诉县官,做官要用熟:
四大明枪--投桃报李,吹嘘拍马,标榜拉拢,结拜连襟;
四大暗箭--造谣,排挤,栽赃,嫁祸。
对了,县官还是黄霑客串的。
剧情简单,但打却不简单。
演员基本上个个是练家子。
除了甄子丹扮演的黄麒英,还有于荣光扮演的铁马骝。
说回来,于荣光也算“该红但没红演员”系之一了。
来自北京的他,父亲为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鸣魁。
十年学戏,自小练功的他,身手不在话下。
看这场做刀削面的戏,于荣光耍刀,手法娴熟:
远距离削面下锅,片片瞄得准,注意看这镜头,是真人上阵:
扮演少年黄飞鸿的,是曾思敏。
当年她反串的黄飞鸿,是她唯一一个电影角色。
而在多项武术比赛中,曾思敏都取得过不少佳绩。
后来,无心演艺圈的她,投身成为一名香港警察。
扮演大BOSS的任世官,依然是练家子,其父是中国最早的武术指导任雨田。
他的角色,一说您就知道:
《黄飞鸿》中的严振东,周星驰版《鹿鼎记》中的冯锡范,《东方不败》中的任我行。
这群人,加上“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及袁家班,一场场精彩打戏拉开。
里面,还有这种颇具意境的轻功拾纸。
一间小房间,加上条凳,铁马骝和小兰施展轻功,收拾分散于空中的药方。
通过剪接,人物动作配合的设计,一场短短的戏,也落得写意般飘逸。
而妙的是,落点的小动作更是锦上添花。
最后一张药方,是这样收进来的:
最后家什的收拾,则有这样的设计:
袁和平与袁家班在武术设计上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能根据故事,演员的特点设计动作。
《卧虎藏龙》中,非练家子的发哥和章子怡,袁和平设计出飘逸的竹林追逐一场戏。
《精武英雄》,通过一次偶然的演员撞破玻璃事件,他设计出陈嘉上要的“实”感。
到了《铁马骝》,与徒弟甄子丹及一众练家子配合,他们又设计出实与飘相结合的打戏。
飘的,例如上面说的那场收拾药方的戏。
例如最后用威压吊出来的火海木人桩大战(但这场戏,如果不是练家子,也打不出那样的效果)。
实的,就让甄子丹打南派洪拳。
实际上,洪拳,是最贴合黄飞鸿世家的。
徐克李连杰版黄飞鸿,用的是北派功夫。
但真正的黄飞鸿,却是南派洪拳传人。
正好,两部电影的动作指导,都是袁家班。
片中还让甄子丹一展凌厉的腿功。
这又和李小龙的打法一脉相承。
还有甄子丹招牌的凌空三脚。
当然,少不了的,就是黄飞鸿家的招牌功夫:无影脚。
当时,徐克拍黄飞鸿的时候,让李连杰在空中连踢7脚。
李连杰自己都觉得,怎么可能,太离谱了。
但是,徐克坚持:
一旦观众认同角色,那么你前三脚让观众看得过瘾,吊起胃口,如果不接下去,就很糟糕。
事实证明,徐克是对的。
到了《铁马骝》,无影脚则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
事实又证明,这种风格,也受到观众欢迎。
且从无影脚本身来说,《铁马骝》中的踢法更为正宗。
黄飞鸿第三代传人余志伟说:
无影脚是一个扎扎实实、真真正正的功夫,并不是(像电影中)这么漂亮的。
它打出的时候声东击西,扰乱敌人的目标以后,发腿攻击对方,故叫做无影脚。
这个声东击西,通过这么一脚来呈现。
无影脚另外一个特点是,脚法要快,且脚下要方寸不乱。
因此,下盘沉稳,扎实的马步功底是无影脚的根本。
《铁马骝》中,通过电影语言的配合,甄子丹就踢出了这样一记又稳又快的无影脚。
《铁马骝》的打斗场次颇多。
这些打斗,每一场又能结合角色及场景特点,并未因为场次多,就显得重复。
于荣光的铁马骝,打起来,像猴子一般灵活,虚实相结合,贴合的是猴子这个形态特点。
甄子丹的黄麒英,更多侧重于洪拳本身的刚猛,大开大合。
至于扮演少年黄飞鸿的曾思敏,袁和平除了让她发挥自身的武术功底外,还配合她的年龄,身高,设计了以矮小身形的灵活为优势,以一敌多的街头打斗。
还有一场,则是用长棍来弥补少年黄飞鸿身高的不足,让她独斗四大恶僧。
反派任世官,由于角色本身是个利欲熏心的少林叛徒。
因此,为他设计的大力金刚掌,劲道大之余,更多着一分狠毒。
及至最后大战,更是将武戏推向高潮。
通过一连串铺垫,袁家班设计出火海木人桩这样的决斗戏码。
黄麒英与铁马骝组成的双雄,在此对阵大BOSS衍空和尚。
这场戏,又凸显了香港电影人令人佩服的特点。
以前,成龙说过:
我们看好莱坞电影,我们会惊讶于他们怎么拍出来的;
可是,当他们来看我们拍的这些(功夫)电影,也会惊讶于我们怎么拍出来的。
这种技术,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摸索出来的。
条件不足,好,设计。
例如两人抢一个打火机,再借用随身的外套做为武器,可以打得精彩纷呈。
炸不了大楼,没事,小破酒楼里的几个条凳,旋转楼梯,桌子,随时可以拿来为我打斗所用。
而您再看《铁马骝》最后这场戏,道具也很简单:
几根木桩。
但是,设计来了。
因为前面打斗,导致起火。
于是,打斗的三人被困在木桩上,不得踏地。
就此,文章就好做了。
打起来,人与人即能对打,又可以破坏对方站立的木桩,实则是一种打擂台的方式。
而每当出现即将落地的险情,都能被巧妙的配合所化解。
空中借力,将落地制人弹上木桩。
两只脚相勾,把同伴拉回阵中。
再不济,需要硬碰硬地打,黄麒英和铁马骝两人也可以用计配合。
冲着目标,中门大开,先受你一击,然后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更巧妙的,我认为是这个设计。
脚下已经没有立足的木桩了,干脆,废物利用。
废了的木桩横起来,两人分立两头,形成一个天平式的平衡架势。
总之任环境怎么变,任你怎么打,我自不落地。
也因为这么多巧妙的武打设计,使得《铁马骝》的高潮一波接一波。
从而,使得本片在多年以后,成为又一部“当年被忽略的好片”系。
然后,成为香港武侠片的经典之一。
时至今日,再看这部片子,依然有网友发出感慨:
武打戲部份非常好,袁和平就是信心的保證,無影腳那段和最後2人火木樁上打boss很爽 絕對是一流的動作片了。
每次写到这样的老港片,总是不能免俗地要在最后发发感慨。
无外乎,就是那个黄金时代过去不再回来了吧。
其实,《铁马骝》那粗暴的剧情下,对于黄氏父子的感情刻画得还是蛮细腻的。
例如还有一段戏还让我觉得有点燃。
黄麒英让黄飞鸿不要跟着他,以免发生不测,让他先回佛山。
临行前,黄飞鸿流泪道别。
黄麒英却说:男儿当自强,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可别过头,自己却又流泪了。
这是习武之人无法照顾对方,迫于无奈下的铁汉柔情。
那天,重看这片子,看到这一段,不由得让我产生了些联想。
这些年,港片式微,当然,其中有很多因素影响。
但是,如果光说香港电影和观众们:
后来,似乎我们都没能好好照顾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