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电影
微米是认真的
《舌尖3》终于播完了。完了。了。
豆瓣评分从最初的9点几呈直线坠落,最终定格在4.0。
刷新了纪录片的最低分!
现在哪个纪录片放出来不是9分就是8分,从来就没见过7分以下的纪录片。
可想而知《舌尖3》到底有多差劲?
真对不起盼了它好几年的吃货们!
如果没有最后一集稍微挽救了点形象,这一季恐怕就成了舌尖上的笑话——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豆瓣评分不忍直视!
放上《舌尖1》、《舌尖2》救救场。
因为全季8集,只有最后一集在认真拍美食。
选取了辣椒、酸菜和盆菜作为代表,而不是一本正经说教。
尽管最后一集也并不完美。
最后一集主题为“合”,选取的美食并不能体现这一主题。
再有,小鱼今天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刷完《舌尖3》,结果发现前7集所有食物镜头加起来还不到10分钟!
简直少到可怜!
而这其中,还有7、8分钟镜头是虚的。
往往还没看清楚,食物要么被人头、人手挡住,要么镜头干脆就切换到其他地方去了。
为什么《舌尖3》差评连连?
因为大家是抱着看美食的心态来的,第一集就颠倒了主次,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这就好像我做好了晚饭,打开《舌尖3》准备边看边吃,却发现它一点都不下饭了。
第一集的主题是“器”,选取了锅、灶、刀、坛、瓷碗等厨房器具一一讲解。
因为说的是美食,所以将厨房器具单独作为一集并无不妥。
但一档美食纪录片,主体是“美食”,器具为辅,器具应该作为美食的配角介绍。
比如网上现在卖断货的章丘手工铁锅。
导演组用了大量旁白讲铁锅的制作,加入感动中国般的人物故事,就是不舍得把镜头放到铁锅里炒制的食物上。
再来说说这一集里的七孔穿山灶,是陕州人专为红白喜宴搭建的一种灶台。
整整5分钟的介绍看完了,又是搭灶台,又是举行婚礼,到最后还是没能看清酒席上的十大碗究竟是哪十种菜肴?
第三集的主题是“宴”,选取宴席上的几道菜肴介绍。
比如象征“因合得偶”的藕、八宝葫芦鸭、沙茶焖牛肉、细面线,以及仿制《红楼梦》里王熙凤夹给刘姥姥吃的茄鲞。
但是全程没有看到几桌摆得完整的酒席,光看到推杯换盏、人头攒动了。
前一秒还在上菜,中间来个某种菜肴的特写,本以后下一个镜头就会对准宴席的桌面。
谁知道停在菜肴上的镜头明明还在聚焦,就切换到一群人敬酒去了。
这一集也出现了旁白和画面不搭的情况。
旁白说“大人们的规矩在两个少年眼中新鲜有趣”,小鱼只看到少年脸上的无奈。
第四集主题是“养”,其他的小鱼不敢瞎说。
不过口红都出来了是怎么回事?
中药制作的口红,说好听点叫自然无添加,说白了不就是三无产品!
第五集主题为“食”,首先主题就有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都拍三季了,一直都在拍美食,现在来个“食”是什么意思?
就为了凑个主题,再介绍几种我大中华的美食?
这一集最后,再来一个感动中国故事。
只是看到那摆盘精致的食物,美则美矣,工整,却丢失了那份烟火气。
这个问题不止这一集存在,几乎每一集都有。
总体来说吧,这一季少了食物,少了淳朴,却多了虚头巴脑、空泛冗长的说教。
镜头里少有家常,更多出现的是宴席和饭馆。
做菜的,要么是看起来不问世事的高人,要么是顶尖酒店的行政大厨。
此外,《舌尖3》还夹杂了许多美食以外的东西,倒像个名俗纪录片了。
不过批了这么多缺点,《舌尖3》倒也不是一无是处,里边也有几道美味。
NO.1 稀豆粉
不过这种美食可能需要去云南腾冲董官村,才能吃到。
豌豆浸泡、磨浆、过滤、水煮多种工序,直到豆粉可以连城线,稀豆粉就做好了。
往稀豆粉里添加上喜欢的调料,就能吃上一碗如豆腐花般爽口的美食。
NO.2 煎饼果子
现如今,这种美食已经火遍大江南北,国外都能吃到。
薄薄一层饼,加上鸡蛋、现炸好的馃箅儿,卷起、切断,一个香脆的煎饼果子就做好了。
NO.3 茄鲞
茄鲞的做法本是暗讽大观园奢靡生活的,所以厨师在原本的做法上经过改良。
改用苏州民间八宝酱的做法代替,茄子烘干,将辅料去除水分。
再用鸡油炸、高汤煨干,香油收味,糟油拌,看着就觉得很香。
NO.4 酸菜
酸菜是道下饭神菜,还能奇妙中和肥肉的腻味。
买回来的新鲜白菜切去底儿洗净,一层白菜一层盐,放置在坛子里,等待自然发酵就行。
很遗憾,一部8集的纪录片,小鱼只能找出以上4种一看就觉得好吃的美食。
至于你要问《舌尖3》到底好不好看?
小鱼说实话,正片质量还不如插秧的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