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春节档口碑最好的片出来了,果然是它

字号+作者:Sir电影 来源:Sir电影2018-02-1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新年好!新年好!大年初一,毒饭们是怎么过的呢?睡懒觉?走亲戚?全家自驾游?Sir今天起了个大早,驱车赶往离家最近的电影院,看了第一场电影'...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新年好!新年好!

大年初一,毒饭们是怎么过的呢?

睡懒觉?走亲戚?全家自驾游?

Sir今天起了个大早,驱车赶往离家最近的电影院,看了第一场电影。

本来Sir睡眼惺忪,哈欠连天,以为要在电影院来个回笼觉。

可谁知,电影开场后,Sir的肾上腺素持续飙升,比吃了鸡还兴奋!

还用说吗?当然是它啦——

《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取材自真实的“也门撤侨”事件,具体细节Sir在上一篇《信不信它是春节票房冠军》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看过片Sir只想说——

林超贤的那句“华语片前所未有”,果然不是戏言。

《红海行动》硬生生把国产大片提升到了新的档次。

影片中,事发地改为非洲北部虚构的伊维亚共和国。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局动乱,伊维亚爆发内战,中国海军奉命前往当地,撤走身陷战火的海外华侨,以及伊维亚总统的亲眷。

撤离过程中,企图让中方交出总统家人的恐怖分子,劫持了一名中国公民,当作交换的筹码。

为了救出人质,同时又不影响外交政策,海军派出了一支作战经验丰富的“蛟龙突击队”,深入虎穴。

尽管伊维亚政府一再承诺,将竭尽全力支援突击队员的行动。

但这种场面话,听听就好。

一到了紧要关头,要什么,什么没有。

突击队员一行八人,孤立无援,且腹背受敌。

可想而知,这场营救行动将有多惨烈。

八个人进去,死的死残的残,最后能回来的也是九死一生。

整部电影,全凭一股狠劲,从头坚挺到最后。

看完电影的Sir,也是长舒一口气,四肢瘫软,就像刚跑完两万米的长跑。

不是累,是信息量太大,大脑呈负荷状态。

待血槽回满,缓过神来,Sir不由自主地给电影竖起大拇指,NB啊!

首先,《红海行动》给Sir最直观的感受是:

卧槽!!!尺度也太大了吧

暴力指数与血腥程度,都是近十年,不,自中国有审查制度以来,公映过的华语电影里最大胆的一次。

依稀记得,上一次看到如此“生理不适”的画面,还是在2007年的《风声》里。

各种残暴狠毒的严刑施虐,看得人触目惊心。

当然,《风声》也是懂得和审查底线迂回的。

过于凶残的情节,它就玩留白和暗示。

比如,行刑队长王田香(王志文 饰)对白小年(苏有朋 饰)用刑前,看到满是钉子的刑椅上,中间突起一根又粗又长的柱子时,愣是没憋住,噗嗤一笑。

考虑到白小年的角色定位,你懂的

比起《红海行动》,《风声》真的太含蓄了

镜头直击战场的惨状,对暴力不加修饰,怎么真就怎么来。

准备带小朋友去看的观众,Sir就提两个细节让你们仔细掂量掂量——

通讯兵发觉被敌人包围,他一个飞扑躲到墙后。

大气不敢透一声,他看看地下,发现有一根断指,再看看自己右手,发现是自己的……

第二个是,医疗兵被敌人围困,忽然一颗手雷从窗外抛进。

他俯身捡起,扔出窗外,抽身回来时,整条右臂已然空了……

相比其他的大场面,Sir对这两段尤其有感触。

你能体会到,人与战争,是“血肉相连”的。

当死亡逼近之时,内心的紧张和恐惧完全淹没了肉体的痛楚。

所以,第一时间,他们根本感受不到断指(臂)的发生。

而当他们发现时,没有多少时间喊痛,求生的意志又再次完胜肉体的煎熬,必须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去搏命。

真正懂得使用暴力的导演,他们诉求的永远是“反暴力”

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感官刺激。

有一场戏,恐怖分子发现女人质被掉包后,立即对女记者实施死刑。

这段戏其实没什么血腥镜头,全程只有海清绝望的嘶吼。

但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手法,总让人联想到记者助理阿布被杀害时的恐怖情形。

这种利剑在喉的威慑感,远比那些挥霍肌肉与子弹的无脑嗨片,更让人印象深刻。

林超贤的第二个NB在于,不同于其他吃老本的香港导演,他又一次精猛锐进了

此前的《逆战》《湄公河行动》,场面火爆是火爆,然而叙事就显露出疲软。

《红海行动》也是从头战到尾不带喘息,但在战事的编排上,层次更加分明。

一共五场大战,环环相扣、轻重有别,全都紧扣“撤侨”的故事主线。

其中,潜入恐怖分子老窝营救人质,这出长达四十分钟的大戏,是全片的重中之重。

这里用了多线叙事。

因为爆胎意外,营救行动暴露,三组队员随即兵分三路——

带人质的队员一路被围追堵截,最后被逼进一栋房子里作困兽之斗;狙击组暴露了方位,也被敌方狙击手盯上,随即展开一场来自瞄准器的暗斗;队长几人杀出重围,并顺走一辆坦克,闯进城外的沙尘暴里。

剧本上的弱点也有,比如海清这条线,她吐露和恐怖分子死磕的原因时,有点尬煽。

其实这次林超贤塑造角色的突破,体现在反派身上。

上次他的《湄公河行动》Sir就吐槽过,大反派糯康坏得像个纸片人,为坏而坏。

你再看新闻照片中的真实糯康,是不是有几分……儒雅?

说儒雅,不是给他洗白,而是说他的坏,不见得就是刻板臆想的那种样子。

Sir估计,林超贤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特地在《红海行动》补上了这一短板。

有两个反派都让Sir印象深刻。

一个是恐怖武装的宗教领袖,他对圣战的狂热是在思想上,为人上的沉着、得体、舍身奉献。

另一个是狙击手,身边放有一盘零嘴,不时拿一颗来吃。

为什么加入这个细节?

与之对应的是,“蛟龙突击队”的石头,执行任务时喜欢吃糖果,因为小时候调皮,妈妈打了他,就给他吃糖。吃到了糖,仿佛就不痛了。

后来石头的半边脸被炸开皮。而敌方的那个狙击手,看起来还是少年,脸上有大块的疤痕。

他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成为恐怖主义的支持者?一个只有两句台词的反派,背后的故事一下被延展开来了。

这次林超贤在塑造反派时,为恶找到了真实性的来源。

只有这样,才让正义的军事行动,看起来不是在殴打一个人形沙袋。

最后,还是要感叹林超贤的硬气——

华语商业大片,第一次离好莱坞标准那么近。

中国之前那些所谓的大片都太水了。

什么“比肩好莱坞”了,什么“好莱坞团队打造”了,这样的口号每年都能听上个十几遍。

但大多数作品最终呈现出的效果,连宝莱坞都比不了。

从上到下,分别是《鲛珠传》《爵迹》剧照

究其原因,既不是资本的不够,也不是人才的缺失。

而是当一整个电影工业摆在创作者面前时,后者能否驾驭的问题。

林超贤便是少有的hold住大场面的华人导演之一。

第一,他很懂行

脱胎于香港电影“乱战”时代的林导,光玩枪就玩了近30年。更别说他还是标准的军迷,对军备、军情如数家珍。

所以在片场,他可以毫无障碍与军事顾问沟通,设计出自己想要的场面;同时,又可以亲自指导演员的走位与表演。

这种执行上的无缝对接,不仅高效,关键是精准。

第二,他很会“仿”

林超贤的作品,一直有着极重的模仿痕迹。

很多人常常将他与美国的迈克尔·贝放在一起比较。

但准确来说,他的创作应该受另一个“迈克尔”——迈克尔·曼的影响更重一些。林导从这位好莱坞顶级枪战大师身上,学会的一招:

“用比真实更真实的场景,去展现真实。”

迈克尔·曼经典之作《盗火线》

所以,你会看到他的战争片里,一切都是玩真的。

《逆战》前去战乱的约旦拍,《湄公河行动》采用了公安部的绝密资料。

《红海行动》更是前所未有的全程实拍

军舰是现实中当年撤侨的那一艘,防空炮拦截导弹的那场戏也是说打就打。

陆地战的装甲车、坦克甚至飞机,都由拍摄地摩洛哥的当地政府提供。

蛟龙突击队也是现实中存在的一支海军特种部队,演员的训练也是完全按照军事化标准。

还有战术。

突击队员的攻城策略、狙击手的反狙击花招、坦克借助角度的逆转、体型悬殊的搏击技巧……

写实中透着酷炫,套路里闪烁着智慧

这是属于林超贤的胜利。

他真的做到了如自己所说,“华语电影从没试过”。

为的就是一个——

要你看到爽。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