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中砥
编辑|姬政鹏
2018年的春节档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捉妖记2》和《唐人街探案2》这两个佳作在前的国产大IP,放弃了大制作影片一向青睐的3D版本,选择以2D形式上映。
业内有消息称,《唐人街探案2》的3D转制早已完成……此次《捉妖记2》和《唐人街探案2》放弃票价更高的3D版本,是对3D转制效果不满?还是对不同影院3D放映效果持疑?或是担忧观众的“圈钱”讨伐之声?
2018年春节档上映的影片中,只有《西游记女儿国》《红海行动》《熊出没·变形记》三部影片发行3D版本,其他如《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祖宗十九代》等影片都以2D版本上映。三年来,春节档首映的影片总量多了,3D影片的数量却变少了。
回望2017春节档上映的《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功夫瑜伽》《乘风破浪》《熊出没·奇幻空间》5部影片中,3D影片占比60%。2016年春节档上映的《美人鱼》《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年兽大作战》4部影片中,前3部均发行3D版本,3D影片占比75%。
观察3年春节档影片,不难发现3D影片在春节档的占比正在下降。这些国产大制作影片对3D态度的转变,是否昭示着国产影片在历经十年3D热潮之后正在走出“3D蜜月期”?
从《地心历险记》到《战狼2》
中国电影市场十年3D路
事实上,3D并不是一个多么新奇的电影技术。早在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就发明了“立体眼镜”,这便是今天3D眼镜的前身。
1952年美国电影《非洲历险记》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3D影片。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也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3D电影的出现在1962年,是由著名导演桑弧拍摄的彩色3D宽银幕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谁能想到,在20世纪没有掀起热潮的3D影片,会在21世纪展现出如此惊人的爆发力呢?
自2008年国内引进第一部3D故事长片《地心历险记》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对3D的态度从最初的观望到被2010年《阿凡达》彻底引爆。
2008年《地心历险记》上映时,全国仅有139块3D银幕,而这139块3D银幕最终斩获6700多万票房。2010年初《阿凡达》上映时,全国6256块银幕中,3D影厅不到800个,IMAX影厅不到14个,甚至一度引发“黄牛”倒卖“千元3DIMAX电影票”。
在《阿凡达》上映之后,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3D银幕新建和改造的热潮,多家影院纷纷更换放映设备,开设3D影厅。
2011年后新建的影院基本全部选择可以放映3D的设备,同年,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上映,成为国内首部采用3D摄影机拍摄的影片,也为国内3D摄制技术做出了新的探索,影片最终票房5.39亿。
2012年,中国银幕数达13118块,其中数字银幕覆盖率达94%,位居全球第一,3D 银幕在国内放映终端高达80%;这一年,《画皮2》上映,这部前期2D拍摄,后期转制3D的影片,最终呈现出了超预期的视觉效果,全3D发行、以7亿票房收官,位居年度票房第三。
此后,中国电影人在3D技术格式上的热情与日俱增,每年都有大制作的特效3D影片横空出世——2013年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在3D制作上有了新的进步,票房摸高到12.5亿,摘得年度票房冠军。
2014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取得过10亿票房。2015年《捉妖记》、2016年《美人鱼》和2017年《战狼2》,连续三年票房冠军都是3D影片。尤其是《战狼2》豪夺56.8亿票房,无疑再一次证明了3D“吸金大法”的魔力。
面对“3D热潮是否正在消退”的疑问,多年从事3D转制的立方影公司总裁崔晓宇的答案非常乐观,“我不认为3D在退潮,其实从年度全球票房榜单就可以看到,3D电影仍然占据压倒性优势,而且就我的了解,不仅是中国观众,美国观众对3D的接受度也非常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捉妖记2》和《唐人街探案2》的片方放弃3D版本呢?
放弃3D版本
只为打造合家欢?
就《捉妖记2》选择2D版本上映一事,记者采访了安乐(北京)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晗。
张晗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对“捉妖记”系列第一部影片的数据调研发现,《捉妖记》的观众群体非常广泛,覆盖到老年人和小朋友,基本属于全年龄段的观众人群。
此次《捉妖记2》的定位是“全年龄层的合家欢影片”,期望实现观影人群年龄段的全覆盖,其中就包括中老年人和孩子。
张晗解释,“我们调查过,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戴3D眼镜会对眼睛不好,他们对儿童观看3D影片表现出非常担忧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2D会更多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打消他们的顾虑,吸引更多家长带孩子共同观影。”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适合做成3D,是否要做3D,更多还是要考虑影片本身。动作、科幻等特效场景比较多的影片一般比较适合做3D。
事实上《捉妖记2》的特效也比较多,就3D和2D对于观众来说如何选择的问题,张晗表示:“相比较影片的版本格式,是否3D并非观众选择看一部电影的首要因素,如今的观众更关注影片的故事和整体质量,因此,综合考虑,我们还是选择上映2D版本。”
确实,春节档的观众群一大特点便是“拖家带口进影院”,家庭式的观影模式,势必需要一部能够照顾到老、中、青、少的“合家欢影片”。
对于这一档期内的多数影片而言,“合家欢”确实是票房成功的一大法门。但是否每一部春节档上映影片都可以自称“合家欢”呢?恐怕不尽然。
作为国产原创喜剧侦探类电影IP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第一部《唐人街探案》在2015年岁末贺岁档上映,并拿到8.2亿的好成绩。
此次《唐人街探案2》暌违两年,取景地从泰国转到纽约,剧情和制作双重升级,对票房也展露出了更大的野心。
记者在向《唐人街探案2》主要出品方万达影视总经理蒋德富求证“《唐人街探案2》在宣布2D上映之前是否已经完成3D转制”时遭到了拒绝,对方表示“暂时不便回应这一问题”。
但对于《唐人街探案2》为何选择2D版本,蒋德富回应,“因为我们要打造的是合家欢影片,要照顾不同年龄群”。原因和《捉妖记2》竟不谋而合,不禁让人慨叹:难道在“3D热”退潮之后,“合家欢”竟然成为下一个风口?
对于3D版本在票价上的诱惑力,《捉妖记2》和《唐人街探案2》制片方的回应再次如出一辙。
张晗表示,“我们的出发点是希望更多观众看到《捉妖记2》”。蒋德富回答,“我们没有考虑3D票价会更高的问题,我们想让更多观众用更低的票价看到我们的《唐人街探案2》”,同时,蒋德富也表示,“如果后期有观众呼声要求看3D,那我们也会考虑上映3D版本。
”这一回答隐约印证了业内“《唐人街探案2》的3D版本已经完成”的消息,也透露出未来可能看到《唐人街探案2》的3D版本再次独立上映。
放映品质不均才是3D真正的隐痛
片方将放弃3D归因于“打造合家欢”,这条逻辑背后暗藏的是 “3D影片并不适宜合家观影”。
然而,“合家欢”更多取决于影片的内容,与放映制式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如果3D放映效果好,观众的3D观影体验等同甚至优于2D观影体验,各方对3D电影趋之若鹜还来不及,又怎会有“3D影片不适宜合家观影”之虑?
究其根本,片方和观众的担忧,都集中在国内45000余块3D银幕参差不齐的放映效果上。
片方担忧花大价钱用3D摄影机实拍或是后期转制3D后,不能在银幕上呈现出相应的效果,反而会因降低观影体验而流失观众,甚至招致“圈钱”的骂声。
观众对3D观影亮度不够、色彩明暗不均、3D眼镜老化或是不提供夹片式3D镜片等多种3D放映中的种种弊端表现不满。
不少家长担心3D银幕昏暗的灯光会损毁儿童的视力,部分影厅不提供专用的儿童3D眼镜也为儿童3D观影设置了障碍,不少中老年人的“老花眼”在3D观影中更显吃力,近视人群3D观影中的“双副眼镜”困境……3D观影的种种局限让这部分观众顾虑重重。
目前全国50000余块银幕中,可放映3D的数字银幕占比已超过银幕总数的85%,居全球首位。但不同影院、影厅之间选用的数字放映设备不同,对3D放映的效果影响巨大。
大部分影院仍然采用传统的单机、氙灯放映,由于设备老旧以及人为调低灯泡亮度以降低成本等因素,观众看到的3D电影平均亮度基本不到3FL,只能达到标准的三分之二。
中影光峰产品总监黄一辰认为,激光光源放映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氙灯光源的亮度衰减问题。
“中影光峰激光光源放映技术光衰减较低。激光光源使用寿命7-8年左右,在此期间其亮度始终保持初始亮度的80%,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放映质量太差的问题,同时也节省了氙灯光源更换的人力物力成本。”
但激光放映设备价格相对昂贵,在三四线城市并不普遍。
据中国报告网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包括中国巨幕、IMAX、其他巨幕、杜比全景声厅、DTS:X临境音厅、4D厅,6种“特殊影厅”总计2534个,占影厅(银幕)总数的5.4%。
这就意味着,有90%以上的观众走进影厅时,并不能享受到巨幕、IMAX等影厅相对高亮度高品质的3D观影体验。
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京民。陈京民告诉记者,“中国巨幕的3D放映亮度在7FL以上,双引擎数字放映系统配合专利技术的ProX图像优化系统,逐帧优化画面,极大力度地保证影片画质的平稳水平。”
中国巨幕已经成为国内与IMAX比肩的巨幕品牌,但除了这两家头部企业之外,普通巨幕鱼龙混杂,据陈京民介绍,“高端巨幕与普通巨幕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有定制影厅设计、双引擎数字放映、精制影片母版技术。”
研究表明,14FL是人眼观看影像时,感觉较舒服的亮度,这就是数字2D电影的银幕亮度要求是14±3FL的来由。
由于3D技术的局限性,设备本身、银幕都会吸收光线,电影主管部门在2013年下发的《数字影院立体放映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中规定我国的3D电影放映标准为4.5FL,并在此后几年间多次发文敦促影院提升3D放映亮度。
今年2月5日,电影局下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做好春节期间电影安全放映工作,进一步提高电影放映质量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电影主管部门、电影院线公司、电影院、数字电影放映机厂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影院安全和放映质量。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电影产业的升级迭代,3D放映的质量会逐渐提升。
3D排片诱惑力降低
将3D选择权还给观众
在3D一度备受追捧的过程中,高上座率和3D高出普通电影票10元以上的单张票价,让不少影院更愿意排映3D影片。
但当前,这个局面似乎正在悄悄改变。
浙江星光院线总经理富海芳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影厅都可以进行3D放映,前两年大家都想通过3D的高票价赚钱,也更愿意排一些3D的场次,但是现在情况有所变化,建议那些质量不够格的影片还是不要做3D了,因为观众已经过了单纯对3D的新鲜劲儿了。现在做了烂3D影片出来,观众不愿看,影院自然也就不会排映。”
首都电影院经理于超在这个问题上的回应与富海芳一致,他更揭示出了3D排片诱惑力下降的一大重要原因。
“电商平台涌入之后,3D票价与2D票价之间不再存在高价差,从这个层面看,3D高价的优势丧失。同时,放映3D影片意味着更高的成本,需要更亮的光源和放映设备、提供3D眼镜并回收消毒等,这些人力物力的损耗与所谓的‘3D高价’几乎相当。”
综合富海芳和于超两位影院经理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在3D技术带来的票房红利期退潮之后,“3D还是2D”已经不再是观众选择影片的重点,电影内容的优劣重新成为观众选择影片的准绳。
恰如于超所说,“当前的电影观众已经过了盲目追捧新事物的阶段,对于3D,观众不再有明确的反感或追捧。对制作方而言,应该更多关注影片的内容和品质。对于影院来说,通过简单的新技术去实现收益变化的阶段也已经过去,现在应该更多关注观众的观影体验。”
即将在春节档上映的“熊出没”系列第五部《熊出没·变形记》将以2D和3D两种版本上映。
导演丁亮对“熊出没”系列的3D效果表示满意,“‘熊出没’系列的视觉效果一直很好,我们方特动漫公司在技术上很有实力。”
他向记者解释了动画3D与真人3D不同的制作过程,“真人电影是先拍成2D再后期转成2D,但我们是先做3D再降级做到2D。我们做的时候是三个摄像机进行设摄制,摄制3D的同时兼顾2D版本,所以我们的成本要比普通影片高很多,原因也就在这里。”
在采访中丁亮向记者强调,“我们每一部‘熊出没’系列都会同时发行2D和3D两个版本,我认为要将这个是否看3D的选择权还给观众。”
或许,在不少3D影片面临“伪3D”的质疑时,将2D和3D同时摆在观众面前让他们自由选择,也不失为一条良策。
“伪3D”就是转制3D?
这个“锅”转制公司不背!
自2008年引进的第一部3D影片《地心历险记》至今,中国电影市场开启了十年3D热潮。
2010年,国内观众在经受了《阿凡达》的3D洗礼之后,经历几年3D“蜜月期”,从最初的追捧与好奇中逐渐变得理性,在新鲜感逐渐消退之际越来越多地要求3D观影体验的升级。
随着市场上3D影片数量的不断增加,只凭3D便能吸引住观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更多观众开始挑选3D影厅的品牌,比如IMAX、中国巨幕、杜比等观影体验更好的3D影厅。
同时,观众对3D电影是转制还是实拍有了超乎寻常的关注,甚至到了将“转制3D”称为“伪3D”的程度。
确实,2012年《画皮2》取得超7亿票房之后,不少影片争相转制3D,进口片也一度出现如2014年的《机械战警》《超验骇客》,2016年《谍影重重5》等“中国特供”3D版本。
《钢铁侠3》《谍影重重5》和《银翼杀手2049》等好莱坞影片在国外有或只有2D版,在中国上映时却是清一色3D版,这让许多观众喊出了抵制“中国特供3D”的口号。
2016年《谍影重重5》3D版本在国内上映,影片大量夜戏和手持镜头,加上国内3D银幕亮度不够等老生常谈的弊病,共同点燃了观众对3D影片压抑已久的愤懑之火。
观众将《谍影重重5》扣上“伪3D”的帽子口诛笔伐,一时间,“伪3D”成为转制3D影片的代名词。那么,是否真的像大多数观众以为的那样,3D摄影机拍摄的就是真3D,而后期由2D转制3D的就是“伪3D”呢?
记者带着这个疑问采访了北京虚拟映画(立方影)科技有限公司CEO崔晓宇。他的答案非常干脆,“3D影片只有呈现效果的好坏之分,并没有操作层面的真假之别。”
作为一家专业的3D转制公司,虚拟映画曾操作过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的3D转制,同时也是《龙门飞甲》《血滴子》等多部国产影片的3D转制方。而今年春节档即将上映的《红海行动》即由崔晓宇和他的团队负责后期3D转制。
崔晓宇告诉记者,“《龙门飞甲》是国内第一部3D摄影机拍摄的3D电影,但这不代表每一个镜头都要用3D拍摄,那些非3D拍摄的镜头就需要在后期转制成3D。对每一部3D电影来说都是如此,即使是《阿凡达》也有不少需要后期转制的镜头。”
同时,崔晓宇强调,“国内观众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转制3D效果一定差,但事实上,很多转制3D的效果非常精良。”
所谓转制3D,简言之就是将原本只有XY方向两个维度的2D图像,通过计算机和人工处理而得到画面内各被摄物体的纵深信息(即Z方向),并借助此信息“构建”出一对具有水平立体视差的左右眼图像,经过立体电影放映机的放映,即可在观众眼中呈现出具有立体深度的3D影像。
而3D效果的好坏主要体现在Z轴上的延伸能力上,一些效果较差的影片主要是这项技术没有达到要求,与是否是后期转制没有直接关系。
在崔晓宇看来,后期转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决定转制效果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核心技术,二是人员操作的精细程度。
崔晓宇和团队共同开发了一套自有知识产权的转制技术软件,这对提升转制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崔晓宇告诉记者,“国内的后期转制与好莱坞不存在技术差异”,很多时候,国内3D转制的粗糙质感,是由于“制作方一味压低转制成本”所致。
在后期转制与实拍3D中,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看法。《西游记之女儿国》的导演郑保瑞在采访中认可了当前的3D转制水准,但他仍然坚持尝试用3D摄影机来拍摄部分镜头。
“现在2D转3D的技术很好,但我仍然希望用3D摄影机实拍。因这次我们使用的3D摄影机非常轻巧,很多以前需要多人合作才能搞定的3D镜头,现在都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
但即使是3D实拍也并不意味着观众能够获得极致的3D观影体验。
观众大呼的“画面暗”、“镜头抖”等不良3D体验,是由前期摄制、3D转制、放映等多个环节共同作用造成的,简单将这些统称为“伪3D”,并归因于后期转制,“这个黑锅后期转制公司不背”。
崔晓宇告诉记者,中国电影的3D转制技术已经比肩好莱坞,甚至可以做到比好莱坞更加“质优价廉”。
陈京民告诉记者,中国巨幕提供的高端巨幕观影体验已经做到世界顶尖,春节期间会上映3部2D影片《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与《祖宗十九代》,2部3D影片《西游记女儿国》以及《红海行动》,无论是2D还是3D,都会给观众带来优质的观影体验。
黄一辰告诉记者,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放映技术出现之后,中国影院的3D放映技术可以在全球范围处于领先地位。
回归理性,电影技术为内容服务
在世界电影史上,从无声的黑白影像到彩色片、有声片、3D影片、120帧放映……每一项新技术的诞生之路都不平坦,其实践过程更是充满了坎坷和磨砺。
人们惊诧于第一次看到《火车进站》时的冲击,沉浸于第一次看到立体电影时的感受;但更多时候,观众走出影院仍然能够念念不忘的却是影片中的人物、真挚的情感、动人的故事。
当3D电影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人们不再怀有第一次看到立体画面时的激动喜悦,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影片内容本身,他们的心灵与影片中的人物同频共振,被电影的故事深深打动。
2013年全年上映304部影片中有32部3D影片,占比10%。
2014年全年上映333部影片中,3D影片数量有68部,占比20%,相较于2013年,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
综观2014年3D影片名目可以发现,诸多爱情片如《我在路上最爱你》、《情敌之爱》、《爱情进化论》等纷纷采用3D版本上映,以管窥豹,不难发现经历了3D技术储备期之后,国内上映3D影片数量明显增多,且在2014年度呈现出盲目跟风的倾向。
2015年国内上映影片总数374部,其中3D 影片数量高达83部,是近五年来上映3D影片数量最多的一年,占比达到22.2%,成为近年3D热潮期的顶峰。
2016年3D影片数量出现理性回归的趋势,上映的331部影片中3D影片共计65部,占比下降到19.63%;其中国产3D影片21部,主要涵盖动作、动画、奇幻、悬疑类影片;全年上映的98部外国影片中3D影片数量多达44部。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年上映3D影片71部,虽然数量上有所增长,但相较于2017全年上映影片472部的总数而言,3D影片的占比仍保持了下降趋势,占全年影片总量的15%。
回顾五年中国电影市场,3D热潮看似正在退去,但表象之下,是市场正在校准姿态,找回理性。
截止到2月11日,大年初一春节档首日(2月16日)预售票房已经突破3.4亿,其中《捉妖记2》和《唐人街探案2》分别以1.62亿和9468万预售成绩夺下预售冠亚军。
看来,放弃3D并没有阻止这两部影片高歌猛进的脚步。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走出对3D的盲目“崇拜”,回归理性,回归电影内容本身。
当观众、制片方、影院经营者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电影内容本身,电影技术为内容服务的铁律彰显出更大的光辉。
市场重回理性,不再盲目为3D而3D,让更多喜爱3D观影的观众体验到更优质的3D效果,让偏好2D观影的观众拥有自主选择权。
把属于电影的重新还给电影,让更好的技术为电影市场生产出更优质的内容。
随文附上近三年票房前100的3D影片信息: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