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陈思诚自编自导,他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了创作初心:
一提起私人侦探的IP(品牌)人物,大家想到的都是海外艺术形象。
而他想用“喜剧+推理”的形式,将秦风和唐仁的故事打造成一个属于中国的侦探品牌。
海外有名的私人侦探形象,大多由文学作品改编后搬上银幕。
仔细想想,中国的确没有特别出名的侦探小说,可供影视改编。
侦探小说溯源
要说侦探推理界的王牌人物,一定是那个住在伦敦贝克街221B,手拿烟斗和手杖的私人侦探福尔摩斯。
▲1984年《福尔摩斯历险记》中福尔摩斯的经典形象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1887年至1927年在英国杂志上连载的侦探小说,由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创作。
这部作品在历史上极负盛名,由它带起的侦探小说热潮,刮遍了世界。
▲1900年,仅仅在电影诞生5年后,人们就将它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拍出了短片[福尔摩斯的困惑]
▲由于福尔摩斯太火,1924年“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还打着它的名号,拍了部喜剧[福尔摩斯二世]
到目前为止,一共有98部根据福尔摩斯改编的电影和剧集,数量相当可观。
▲唐尼,卷福,麦克莱恩等优秀演员都曾出演福尔摩斯,形象各具特色(图片出自[大侦探福尔摩斯]《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先生])
柯南道尔之后,英国又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了《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尼罗河谋杀案》等侦探名篇。
▲17年重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众多明星都是奔着阿加莎去的
▲2015年,BBC于阿加莎诞辰125周年之际,专门制作了剧集《无人生还》致敬
据吉尼斯统计,阿加莎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她也被称为“侦探小说之母”。
虽然是英国人将侦探小说发扬光大,但论其起源,还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侦探小说鼻祖
1841年5月,爱伦·坡在《格雷姆杂志》上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叫《莫格街凶杀案》。
小说讲述了侦探杜宾,推理侦破一件血案的经过。
由此,世界第一部侦探推理小说诞生。
私人侦探的传统
侦探题材源于欧美,有其历史原因。
1829年,英国伦敦大都市警察诞生。
在这之前,整个欧洲的社会安全并不是依靠国家警察维持的。
早在古罗马时代,警务活动就由军队和公众的“自我警务”共同完成。
比如,古英国的”太兴连坐保甲制“和”擂鼓鸣金捕盗制“就是两种独特的“自我警务”形式。
“擂鼓捕盗”就是发生犯罪后,太兴官吹号角,全村居民喊着口号一同投入捕盗行列。
欧洲各国大多奉行“以民为主,以官为辅”的犯罪侦查传统,促进了私人侦探业的发展。
▲从16世纪开始,英国出现了大批“代理巡夜人”(左)“代理警务官”(右),他们以私人身份维护治安、打击犯罪
17世纪末,人口城市化导致伦敦、巴黎这样的大城市犯罪活动剧增。
于是出现了为获赏金去调查案情、查缉罪犯的“捕盗人”,他们是私人侦探的前身。
▲18世纪末,欧洲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位私人侦探——佛朗科斯·尤根·维多克
维多克1775年出生于法国,曾是剑手、士兵,后又沦为囚徒和逃犯,他在流亡时饱尝人间辛苦,最后无奈自首。
他和警官提出,作为牢中密探帮助警方查案,换取自由,从此开启了他私人侦探的生涯。
他用自己多年积攒的犯罪学知识和高超的侦查手段,帮助警察缉捕了两万余名罪犯,威名远扬,并整理撰写了第一部关于犯罪学的专著。
1834年,维多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私人侦探机构,委托人多达3000多人。
维多克在侦探领域的辉煌成就,使他成为众多文学家仰慕、模仿的对象。
爱伦·坡《莫格街凶杀案》中的杜宾,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塑造的比利时大侦探波洛,都有维多克的影子。
此后,欧洲私人侦探这个职业一直存留至今,受法律保护,在众多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在美国,因为受到英国殖民者的影响,私人侦探业也获得发展。
▲阿伦·平克顿,美国第一个私人侦探
1850年,平克顿在芝加哥创立了平克顿侦探事务所,提供侦破案件和安保巡逻的服务。
这是美国第一家私人侦探机构。
▲平克顿事务所的眼睛图标和“我们从不休息”的口号,极具侦探气质
1861年美国内战,平克顿化名E·J·阿伦,为北方联盟军建立了一个专门搜集情报的组织。
后来它成为了美国情报局。
▲平克顿的侦探事务所越做越大,现已变成一家跨国大企业,为全球多个地区提供调查、安保服务
欧美国家这些真实存在的私人侦探,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最直接的灵感。
中国侦探小说是“舶来品”
资本主义社会财产私有、强调个体自由的特质,孕育出的侦探题材小说,自然注重破案者个人的推理与学识。
而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的社会形态,不具备侦探小说的创作土壤。
▲文学理论家郭延礼先生认为,中国20世纪前只有公案小说,没有侦探小说
公案小说以揭露丑恶、宣扬正义为中心,重在塑造官员清正廉洁、明察秋毫的形象,具有教化功能,为封建统治服务。
日本第一部推理小说《本朝樱阴比事》,就是模仿中国的公案小说写的。
▲最著名的三大公案小说《包公案》、《狄公案》和《施公案》
▲被后世演绎为神探的包青天、狄仁杰,并不是私人侦探,而是政府高官(图片出自《少年包青天》,[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真实的他们也没有那么神的断案能力,而更符合公正廉洁的“极品公务员”设定
清末民初,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文化涌入。
当时的一些翻译人员,发现西方侦探题材格外新颖,情节跌宕起伏,纷纷译介出版,引起国人的仿作潮。
▲1902年,梁启超发起的《新小说》创刊
杂志中的一个栏目“侦探小说”,专门刊载翻译和创作的侦探小说。
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就从这个专栏开始,传遍中国大地。
▲翻译它的程小青,在受到柯南道尔的启发后,创作了《霍桑探案》,被称为“中国侦探小说第一人”
▲[大侦探霍桑]就是打着“中国第一个侦探”的名头进行宣传
▲二三十年代,国内出现大量侦探杂志,《礼拜六》《红玫瑰》《大侦探》纷纷成为国人的创作平台,中国侦探小说发展到鼎盛时期
但国内侦探小说大多模仿西方写法,做“中国式”改造,将人物本土化,场景东方化,“舶来品”气质明显。
40年代后,这种创作走入低潮,到新中国成立,“私家侦探”这一形象更没了存活空间,侦探题材被公安、军事题材替代。
陈思诚导演说,未来他要把[唐探]打造成像漫威般的中国侦探宇宙,在即将上映的[唐探2]中,已经开始建立这个体系。
但中国侦探题材地基不稳,要想做出“中国的福尔摩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