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
文 |木 夕
编辑 | 猫 叔
思考类型创新、思考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也思考一代人的职业意义。
于冬用“创始人”“制片人”两个标签标注同时期的国内电影公司掌门人,强调他们作为一个集体“在场”的意义。担心未尽其意,他尝试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明这种意义。他说,这是准备放到自己博士论文中的观点,即“创始人+制片人”式的企业掌门人是中国电影黄金发展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红海行动》杀入春节档,于冬的新年又一次从自家电影的上映开始。“局座”张召忠提前看过片,看片前打三分,看片后果断打十分。
摩洛哥的龙卷风,海清在非洲的知名度,林超贤沙漠翻车的瞬间……于冬总能找到最传神的语言,让你瞬间GET到电影台前幕后的精彩。
他说,《红海行动》一共有11场重场动作戏,第一场打海盗的开场戏已经足够精彩,差不多十分钟才推出片名。然而这只是一个序曲,后面更精彩的桥段会令观众目不暇接、全程高潮,肾上腺素与荷尔蒙齐飞。
《红海行动》是博纳影业第五年征战春节档,连续五年“在场”。之前的“澳门风云”系列二、三部和《乘风破浪》已经在春节档票房TOP10 中占了三席,于冬期待着“红海”的出色表现,他也说“博纳习惯逆袭”。
“我之前不知道的,观众可能也会感兴趣”
一条河,一片海,一座山,这是如今于冬对博纳“行动系列”电影的规划。河是湄公河,海是红海,山还在找,不一定能找到。
跟“山”的主动追求相比,“海”有一点点被动。《红海行动》最早的创作动议源自2015年,海政艺术中心要创作“也门撤侨”题材的电影,点名要跟《智取威虎山》的制片公司合作。
尽管已经完成了从《十月围城》《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动》的主流商业电影品牌打造,但谈到《红海行动》于冬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拒绝。
经历过,所以知道个中的艰难。于冬说,“商业电影一定要有冲突,命题作文不好拍!”
第一次跟海政艺术中心见面,于冬听到了很多关于海军的感人故事和细节,关于海军的各大兵种,关于海军陆战队和蛟龙突击队,后者相当于美国的海豹突击队,是真正的“军中之军”、“钢中之钢”。于冬觉得很新鲜,“这些都是我之前不知道的,我相信观众也会和我一样感兴趣”。
另一个打动于冬的理由是国际化。中国电影要融入世界,要赢得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用国际事件讲述中国故事是一种途径。于冬与林超贤导演商议后决定,从国际反恐的高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命题角度来创作《红海行动》。
“我要做的是发现并帮导演的创造力落地”
林超贤曾经跟于冬开玩笑,“《澳门风云》系列你从来不找我拍,找我的都是最苦、最累的!”
拍《红海行动》,林超贤是不二人选。“职业素养高,学习能力强,如果说《湄公河行动》在枪械、器械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那么《红海行动》就是多兵种的全面集结……”于冬想了想又补充说,“林超贤是一个痴迷军事的导演,他在香港会去上军迷课。”
在香港电影导演的序列里,林超贤属于正值创作黄金期的中坚力量,但52岁毕竟也不是年轻人了。于冬说,他一直想让林超贤拍《激战2》,“拍那样的人物、故事、情感……但是没办法,有任务只能先上”。
《红海行动》拍了四个月,由《湄公河行动》的原班人马打造。全程境外拍摄,于冬最初的想法是,“2亿不够,3亿总够了吧!”电影开拍前,预算已经超过3亿了。
于冬有自己的投资逻辑,“我不是一个简单考虑盈亏的老板,是创始人式的制片人。”创始人式的制片人要做的,是发现并帮导演的创造力落地。简单说,林超贤拍真实的导弹,于冬负责跟海军沟通。他表示,电影的拍摄理念得到了海军的认同,没有海军的大力支持,《红海行动》也无法呈现出如今恢弘完美的样子。
《红海行动》是一部价值1亿美金的大片,但是在好莱坞1亿美金拍不出来,因为他们花在画面之外的钱太多了。“好莱坞有自己的工会制度,行政成本高,每天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于冬说,“拍《红海行动》林超贤常常每天只休息3 小时,自己开车去片场,翻车了简单处理一下继续拍!”
四个月,辛苦不能言表。为了真实还原撤侨行动,“蛟龙突击队”成员进行了120 小时的枪械训练,4000分钟的战术走位训练以及200小时的实战演习。累计负重行军200公里,荒漠匍匐前进超过5000米,楼宇间突围垂直起降200次……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呈现了海军陆战队蛟龙突击队三栖全地形作战的风姿。
于冬去了摩洛哥一次,带去了剧组最喜欢的大米、罐头和老干妈调味酱。除了关照剧组的口味,于冬也小心地保卫着剧组的信心、保全创造力。比如,拍导弹升空的画面,常规的角度是侧面拍摄升空的弧线,林超贤的要求是在膛口拍摄弹药装填、发射的瞬间。
要实拍,不剪资料片、不做特效。“导演要镜头,我就要找军舰、找军演的拍摄机会……”于冬说。
今年的春节档是不折不扣的“史上最强春节档”。一般预计,大年初一的单日票房在10亿左右。于冬更乐观,他预测大年初一单日票房在12 亿左右,随后五天平均票房产出在8 亿左右,整个春节档6天票房产出将在52亿上下,较上年增长20亿。
针对春节档电影票价和网售的新规让今年的春节档抢票提前了,大年初一的预售成绩已经突破2亿,已经有影片单片预售超过1 亿。《红海行动》以1500万的预售票房暂列第四名。尽管如此,于冬依然相信《红海行动》能夺冠,“我们习惯了逆袭。”
能“不下牌桌”,就有竞争力
2017 年,博纳影业发行国产影片总票房36 亿,除了《战狼2》的发行方外,无出其右。与此同时,博纳影业以“拉通分账、全球20%”的方式投资了《X战警:天启》《独立日2》《火星救援》《马戏之王》《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异形:契约》等六部好莱坞电影,并陆续在国内上映。
以亚军的身份思考一家大发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于冬的答案是“不缺席”。
于冬看重博纳首先是一家“老牌”发行公司的身份。这意味着公司要根据市场、档期需求倒排制作周期,从年初到岁末,从大档期到小长假,偶有调整、没有缺席。
“2017 年国庆档,原定的《红海行动》做不完,临时调《追龙》上映,也有5.7亿的票房。《红海行动》因为制作周期的缘故从国庆档、圣诞节档、元旦档一直推迟到春节档,但即便没有《红海行动》,博纳也不会缺席春节档。”于冬说。
“不缺席”的底气源于手中的王牌。于冬说,他手上有20部制作完成的电影,正在等待起飞的跑道。于冬把发行理解为“发现”+“执行”,他坚信电影是内容驱动型市场,发行是锦上添花,好电影不会被埋没,“烂片”也不可能一直骗到人。具体到好电影,于冬的标准是商业、艺术、技术和人文表达四个维度的统一。“艺术表达是电影独特的魅力,技术代表着体验性的观影感受、直接拉动票房……”
唯一一个投资许鞍华电影赚钱的老板
有追求拉通分账的,也有完全不求回报的。于冬用自己的标准,在效益和艺术之间小心地平衡。
于冬还记得当年在北京电影学院看许鞍华《女人,四十》的时光,他说自己是唯一一个投资许鞍华电影赚钱的老板。
2011年3月8日,博纳影业投资许鞍华导演的《桃姐》在两岸三地同步公映,依靠高品质一举夺得档期票房冠军,同时,在当年创下了华语片得奖数量的最高纪录,包揽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五座最重磅创作类奖杯,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以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等在内的世界A类电影节各项重磅大奖,在全世界“拿奖拿到手软”。
许鞍华拍完《明月几时有》后跟于冬说,“我70岁了,拍不动了,最多拍两部,我希望这两部博纳都可以投资。”于冬说,“投资许鞍华就没打算要赚钱,只要导演有需求,我会随时投,把赚到的钱再赔给她。”
2018年于冬另一个投资方向是完成“第五代”的补缺。跟李少红合作的《妈阁是座城》已经完成,跟尹力的项目正在筹备。
“第五代导演我都合作过,除了李少红和尹力,我相信他们都还有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没有出世。”于冬说。
今年,于冬手上的电影牌已经码出了大概:白百何、吴刚主演,李少红导演的《妈阁是座城》已经拍摄完成,这是一部有特点、有力量的人性电影;周润发、郭富城主演,麦庄导演的伪钞犯罪题材电影《无双》拍摄完成;刘伟强导演,古天乐、周冬雨主演的《武林怪兽》正在紧张后期制作中;甄子丹主演,王晶《追龙》团队的新片《肥龙过江》正在拍摄;春节后,将筹备甄子丹的《叶问4》。此外,还有张家辉导演、主演的《低压槽》,马俪文导演的《A测试之爱情大冒险》……
国内做决策的是有情怀的创始人,
而不是只看数据的金融家
博纳有两张名片,一张是港片,一张是主流商业大片。港片促进了合作,主流商业大片传承了香港和内地电影人的荣誉。
2009年《十月围城》,2014年《智取威虎山3D》,2016 年《湄公河行动》,2017 年《建军大业》《明月几时有》……到《红海行动》,博纳影业的主流商业大片已经数到了第六部,片单标记了品牌形成和迭代的轨迹:《十月围城》实现了主旋律商业大片的破冰,《智取威虎山3D》筹备五年探索3D特效技术升级,实现了老电影翻拍新的突破,《湄公河行动》捅破了警匪动作片10亿票房天花板……
于冬对主流商业大片的判断简单、直接。《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一系列电影代表了中国电影主流商业电影的高水准创作标杆。“所谓高水准创作标杆,就是后续创作会以此为参照物,尝试在此基础上的突破。”
新年伊始,好莱坞六大的年度片单大致尘埃落定,超级英雄和续集电影“霸屏”。分析原因,于冬觉得根源在于今天的好莱坞职业经理人取代了电影公司的创始人。职业经理人的特点是缺乏冒险精神,所以才会有《蝙蝠侠大战超人》这样的作品创意。“今天的好莱坞正在失去人文表达和原创内容生产能力。”于冬说。
“有电影情怀的创始人做项目决策,而不是华尔街的金融家根据数据操盘,这是今天中国电影最可珍惜的创作环境,也是我们超越好莱坞的最好机会。”于冬说。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