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5 年赌博题材电影《密西西比游戏》(Mississippi Grind)的开场有这么一幕,「我能问你一个私人问题吗?」由演员 Ryan Reynolds 扮演的独行侠 Curtis 向 Ben Mendelsohn 扮演的纸牌迷 Gerry 问道,「你欠了多少钱?」
「很多。」Gerry 回。
「欠谁的?」Curtis 又问。
Gerry 环顾四周,无力地向吧台打了个手势,低声说道,「每个人。」Mendelsohn 演绎这句台词的时候,露出一丝自豪的微笑,随后又面露因紧张而扭曲的表情 —— 似乎在分享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这 8 秒钟的表演是近年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开场之一,仅仅一句话,这位演员就将我们拉入了该角色痛苦煎熬的内心世界。
当然,所有演员都在扮演各自的角色,但只有部分人会被称为「角色演员」(character actor,通常指扮演特点鲜明、与众不同甚至可能有些怪异的配角)。这个术语很有争议,演员几乎不用它来形容同行,但它仍然流行了一个多世纪。
Andy Serkis 作为一名杰出的动作捕捉演员,他在《指环王》三部曲中扮演咕噜 Gollum,在《人猿星球》系列中扮演主角类人猿 Caesar。2018 年,他将导演《奇幻森林》的最新真人实拍版,并将扮演其中的 Baloo 熊
它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的戏剧评论中,用来形容那些完全沉浸于角色中、常用写实的妆感使自己难以被认出的一类演员。到了 19 世纪 30 年代,这一术语在好莱坞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用以代指那些表演特定角色类型的演员,比如 Walter Brennan 扮演的皮糙肉厚的老头儿、Ward Bond 扮演的威严仁慈的长者。
「许多性格演员都在歌舞剧或戏剧中创造了角色的原型,」纽约电影论坛(Film Forum)的剧目策划导演 Bruce Goldstein 解释道,「好莱坞当年生产了大量电影,因人手不足,角色演员供不应求 —— 无需过多解释。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时代的电影会如此轻松活泼的原因。」
这些演员同时也为角色注入了人性的气息,如果没有他们的精彩演绎,那些角色可能会变得粗糙和老套。「你能在他们身上发现很具体的东西。」评论家 Gilbert Seldes在 1934 年的《Esquire》杂志上撰文 [《微不足道的演员们》(The Itsy-Bitsy Actors)]写道。
不像电影中魅力四射的主演们,角色演员可能是「粗鲁、暴力、讽刺、刻薄、残忍抑或搞笑的,他们常常会说出观众的心声」。由于这个原因,他们也并没有被忽视 —— Brennan 在 1936 年到 1940 年间获得了 3 次奥斯卡最佳配角,恐怕至今无人能及。
Michael Shannon 继去年秋季参演由 Guillermo Del Toro 导演的《水形物语》后,他将联合主演 Ray Bradbury 的《华氏 451 度》HBO 电影版
20 世纪 80 年代,对于角色演员的定义又发生了变化,这次包括了认得出却叫不出名字的配角,如 Jon Polito、Vincent Schiavelli、Xander Berkeley 等。(没认出他们的名字?在谷歌上搜索一下他们就知道了。)有的时候,如果这个演员长时间反复扮演一类角色,那么他就会成为该领域的集大成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 Harry Dean Stanton —— 因扮演头发花白的怪人而出名,已于去年 9 月份逝世。
如今,角色演员的概念再一次发生改变。在过去 10 年里,一种由其表演能力和才艺决定的新型演员已经崛起。诸如 Mendelsohn、J. K. Simmons、Don Cheadle、Michael Shannon 和 Andy Serkis 等演员成为当今最多产的演艺工作者中的一群人,他们备受欢迎且饱受赞誉,但已经不像曾经的角色演员只是扮演各种角色而已,相反,他们具有不扮演某种固定类型的能力,可以完全消失自我、进入角色,同时又使自己的表演深入人心,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变色龙。
角色演员不同于名人,他们从来不扮演自己,也不在屏幕上展现自我或是每年扮演同一种角色。相反,他们会扮演任何形象,从一个施虐狂音乐老师(Simmons 于2014年参演《爆裂鼓手》,并因此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到一位耀眼的赏金猎人(Mendelsohn 于 2015 年参演《西部慢调》),到实际生活中的名人(Shannon 在2016 年的电影《猫王与尼克松》中扮演猫王),再到著名的虚构类非人物形象(Serkis 在 2001~2003 年的《指环王》系列中扮演咕噜)。角色越古怪奇特,演员就越令人难忘。
这些演员可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帅气外表,也不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但观众们越来越喜欢在电影中找出他们,不管角色大小,不管是出自 10 亿美元的大制作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电影。他们的才华(通常都是早年在剧院时期奠定的基础)配得上他们在各大平台的表现,从电影到电视、到戏剧、到视频游戏的配音,甚至是保险广告。
好莱坞总是偏爱熟练工,但也正是这些角色演员代替了电影明星成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人物。因为明星们再也不能用以前的方式获得盈利效应了。「电影明星已经成为一种濒危的物种。」记者兼派拉蒙影业前总监 Peter Bart 曾在 2014 年的《Variety》杂志中作此预言。他指出,不管是对演员本身还是制作者来说,演员的内在适应性比明星效应更宝贵。角色演员可以同时参演好几部电影,因而习惯了多样化的电影生涯,即使其中有些角色最终被证明是败笔,也不会妨碍他们的成功。「从历年来看,这些演员一直都在工作,」资深选角导演 Susan Shopmaker 说,「如果不把他们定性,他们能适应很多角色。」
Ben Mendelsohn 他在 2017 年秋《至暗时刻》(Darkest Hour,温斯顿·丘吉尔传记片)中扮演的乔治王六世饱受赞誉,不久后他将出演 Netflix 新剧《The Land of Steady Habits》以及改编版的《罗宾汉》(Robin Hood)
这类演员崛起的背后有很多原因,不过主要的一点在于近 20 年来好莱坞明星体系的内部瓦解。20 世纪 80、90 年代影星酬劳未加核实的增长导致 21 世纪初的大清算,诸如 Harrison Ford、Tom Cruise 和 Eddie Murphy 等高片酬巨星参演的电影都表现欠佳,甚至一度被认为万无一失的 Will Smith 也很难重现他 90 年代中期全盛时代的票房成绩了。电影工作室并没有通过削减预算来解决问题,反而一味追求价格高昂的特许经营方式,其中许多都仅仅是为了产生新的面孔来代替过气明星。这些电影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诚然很有趣,但在情节和选角上都很公式化。
不过,这种公式化的统一性使得电影更容易销往全球,因此即使是成名系列中最差的电影最终也能获得巨大收益。(典型例子就是《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该影片的评价极差,但仍然收获 7.95 亿的全球票房。)随着特许经营方式继续在好莱坞占据主导,严肃的中等预算电影(吸引评论家和具有洞察力的观众的电影)连年减少,使得大影星出现在其中的可能性降低;因为大影星们忙着成为全球巨星。
于是,诸如 William H.Macy 和 Paul Giamatti 之类的角色演员便取而代之。这些演员「在创造性和追求充实方面有更多的支配力」,Shopmaker 说,「他们不需要担心那些电影对他们的事业来说是不是足够宏大。」随着明星的本质得以改变,我们对影星的定义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如此巨大的分裂过程中,提前 10 年就在股东大会上立项的主流制片公司制作的大片,与上映一周后就消失踪迹的小成本电影越来越两极分化 —— 角色演员进一步走向主流。在低成本电影中,他们担任复杂的主角并获得赞誉;在大片中(尤其是超人英雄电影),他们向表现欠缺、老套的人物身上注入灵魂:Cheadle 在近 10 年漫威的《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中把一个本质上被美化的助手角色表现得令人着迷;Mendelsohn 则把 2016 年《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平面的恶棍角色演绎出了黄鼠狼般的狡猾特性;Shannon 在 2013 年《超人:钢铁之躯》中扮演的疯狂星际侵略者 Zod 长官也引起了非同寻常的轰动。
在这个真实性越来越难以捉摸的时代(包括餐饮业、时尚业和社交媒体业),这些演员(从业时间都达到了数十年)却让人感觉一点都不假(好莱坞最喜爱的修饰语),反而慢慢成长、胸怀抱负。尤其是与那些被称作「主角」的人相比,后者空有一副好皮囊,对一些稀少的高级角色趋之若鹜,殊不知这些角色看起来更幼稚,也更脱离现实,过目即忘。
事实上,定义一个演员为角色演员的真正要素在于他要「让自己扮演的角色平易近人」,电影《第六感》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选角导演 Avy Kaufman 如是说。相反,电影明星就从来不会让人感到平易近人:即使他们扮演的是不完美的人,其中也会流露出完美的感觉。
Don Cheadle 他在四部漫威电影中扮演 Col. James「Rhodey」Rhodes;另一部电影将于明年上映;目前他还在一部有关 1987 年黑色星期一金融危机的喜剧《Ball Street》中出演角色
此外,在好莱坞缺少新人的情况下,观众和评论家都将这些角色演员神圣化了,赞扬其为电影的情绪支柱,如果没有他们,两小时的影片可能就平淡无味。即使他们不扮演人类也是如此:Andy Serkis 在近 10 年的《人猿星球》系列中扮演主角类人猿 Caesar,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在计算机生成影像 CGI 的运作下,他完全变成了一只类人猿。但 Serkis 使得这个形象的内在冲突感更加真实 —— 他对人类的愤怒与保护部落的需要形成内在冲突。
角色演员越来越受欢迎在于:当好莱坞不再产生真正优秀的剧本时,资深电影制作人和剧作家就开始制作「有声望的」电视剧了,这不经意间成了角色演员的训练场,就像当年在剧院一样。「我想说,电视剧重人物而电影重情节,」80 年代角色演员、目前担任电视导演的 Keith Gordon 说(其导演的电视剧包括《国土安全》以及《风骚律师》),「对于电影,你会问‘电影会发生什么故事?’而对于电视,你会问‘我喜欢的这个人物会发生什么故事?’」
只有厉害的演员比如 Mendelsohn,去年因其在 Netflix 美剧《血族》中的精彩表现获得艾美奖最佳男主角,才能在角色中注入所需的深度,以吸引人们追剧的狂热:即使不是整天,至少也会花好几个小时看这个角色(和这个人),而这个角色也必然吸引力十足,才会抓住观众的兴趣和情绪。
也许这跟 Seldes 约一个世纪前发声赞扬的《微不足道的演员们》没什么不同。这些演员也有能力突破荧屏的限制,去展现人类可见的情感。不过,那些最初的角色演员为我们提供了逃离好莱坞梦工厂统一制片的一线喘息之机,后者支撑着明星的发展并帮助他们讲述故事。如今,当电影中的其余人都褪色暗淡后,只有角色演员才能在观众记忆中留下持久的印象。而且,这些配角演员支撑的是整个电影工业的重量。
-
撰文:Bilge Ebiri
摄影:Emiliano Granado
编辑: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