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影视行业充满了惊喜和转折。这一年,在“一剧两星”政策下,影视内容的供给侧改革仍在持续,视频网站流量与付费会员数全面崛起,头部内容播放量成倍增长。这一年,观众对IP和明星的追逐仍在持续但归于理性,《我的前半生》《鸡毛飞上天》等引起共鸣的现实题材热播,《无证之罪》《白夜追凶》等原创自制剧口碑播放量双收。
展望2018年,伴随着制作方产能和品质的提升,视频网站对优质内容争夺愈发激烈,优质内容生产平台的下游渠道议价能力加强,视频网站崛起将带来客户结构的改善,影视制作公司业绩有望得到持续提升。
1
供需关系:
供给侧改革如何继续发力
2003—2014年,国产电视剧的数量一直维持在400部以上。为了调控电视剧泛滥的情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5年起实施了“一剧两星”政策,2015年电视剧发行部数开始呈下滑态势,2016年发行部数首次低于350部,2017年前三季度,电视剧发行许可部数仅为186部,全年在300部以内。不过电视剧备案数下滑趋势不明显,2017年全年仍在1100部左右,2018年电视剧的供给侧改革仍将持续。
电视剧发行部数的缩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电视剧实施“一剧两星”政策以及头部五大卫视收视率呈现马太效应,导致电视台端对电视剧内容的承载能力下降,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每年约有20%无法实现播出。电视剧黄金档在综艺节目的不断挤占下播出时间有限,周播剧模式待验证,五大卫视对大成本、大IP剧的容纳量一年在50部以内,从2018年五大卫视黄金档及周播档的排播可以看出,电视剧扩档空间非常有限,发行部数与播出部数之间的鸿沟增大导致电视剧积压状况未得到显著改善,因此电视剧的去产能2018年仍将持续。
另一方面,制作方本身面临不断洗牌,制作理念也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原有制作方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背靠地方电视台的传统制作方正在遭受新兴制作方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制作方追求精品化策略,以少数几部大剧撬动公司整体收入增长。
2
竞争格局:
市场集中度是否明显提升
与卫视及视频网站渠道端的高集中度不同,上游制作方一直小而分散,以单个制片人团队为核心成立的工作室是最常见的制作方组织架构,每年仅生产1—2部电视剧。通过统计以电视剧制作业务为主的10家上市公司,可粗略观察近几年电视剧市场集中度变化。就发行部数而言,以华策影视、慈文传媒、完美世界为代表的十大电视剧公司发行部数市场占比稳定,2014—2016年均占比20%左右。就收入端来看,电视剧收入规模在市场规模中占比波动性较大,一方面由于播映档期带来的收入确认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抓住视频端流量崛起的红利,仍以电视台销售为主,市场份额占比有所下滑,市场集中度有大幅提升空间。
未来电视剧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一方面是通过借力资本市场,投资并购中小制作方,如华策影视收购克顿传媒、完美世界收购鑫宝源影视等举措,实现产能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单个公司的产能扩张必然是渐进过程,电视剧摄制作为人力密集型产业,将通过电视剧摄制过程制度化、流程化以及优质制作团队的吸纳,逐步实现产能扩张。
3
剧集产量:
制作方是否面临产能瓶颈
目前,影视公司逐渐采用合作投资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快速聚集行业资源,提高公司产能;另一方面由于单部投资量越来越大,出让投资份额可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通过出让少量投资份额的主控模式以及投入少量份额的参投模式,电视剧制作方可以强强联合,整合行业资源,实现制作产量的稳步提升。
4
版权价格:
头部剧价格是否持续上涨
2017年,版权价格的上扬趋势持续,不少热播大剧版权费用均超过6亿元,某古装大剧总版权费突破10亿元大关,再次刷新版权费历史纪录。
版权价格受电视剧题材影响较大,由于古装、仙侠题材场景道具等成本投入较大,普遍集数较多,因此单集版权(网+台)价格普遍在1000万元以上,整体版权费用在6—10亿元之间,现实题材单集版权价格在500万元左右。
版权价格的持续上涨,一方面缘于演员、IP版权、道具布景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升,2016—2017年IP版权价格数十倍地上涨以及演员薪酬提升,导致制作方只能通过延长拍摄集数提高收入。
另一方面,由于网台之间、视频平台对优质内容的争夺仍在持续,头部内容然依供不应求,网络版权价格已达到电视台端价格的两倍,预计2018年版权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水平。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