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对于影迷来说,没有什么比身处北京更值得开心了,因为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百部电影展映。
从4月1日中午12:00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抢票、转票、换票、赠票战役在电影圈打响。
那场景,仿佛往深处波涛暗涌表面纹丝不动的湖里扔进一枚炮弹,霎时间炸出一堆嗷嗷待哺的鲜鱼,还是大口呼吸活蹦乱跳的那种。
不是一刀剪不是网盘见,多少牛逼的电影一辈子也未必能在中国大银幕上瞧见一回,北影节要放,此种“看片舍我其谁”的架势倒是颇有几分无奈和悲壮。
午夜场看鬼片,袒胸露乳大尺度镜头,各种反人性、负能量的三观碰撞都在帝都的四月上演。
中国影迷表示,久旱逢甘泪如泉涌。
讲真,很多经典作品,可能已刷过无数遍,连台词都一清二楚,却仍然无法抵挡跟所有喜欢它的人坐在影院里高声鼓掌时的感动。
电影节,是对优秀作品的最高赞美,是对迷影情怀的最好回馈,是电影艺术的陈列室和宣讲台。
时间倒退回1932年,那时电影史还不满37岁。
坐标意大利威尼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诞生了。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关于电影节,你不可不知道
电影节的初衷是为了什么呢?
影神用白话总结一下:
我觉得你很优秀,我把你引荐给其他优秀的人,我们一起让电影业变得更优秀。(奖励有价值的影片,促进电影工作者间的合作,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平台)
这种【电影最大+B格满满+带动旅游业】的盛会如果独一份大家还怎么玩?所以,紧跟威尼斯的脚步,我们熟知的戛纳、柏林都加入阵营,抱团成“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虽说三大电影节都重艺术性大于商业性,但每位正主性格不一,江湖上流传:
威尼斯是先锋茶话会,戛纳是噱头拍卖行,柏林是政治管教所。
威尼斯电影节
威尼斯,实验先锋 只要你形式新颖手法独特,我们可以忽略电影的部分缺陷。
那些风格别树一帜的怪咖导演们相当爱这种丝带儿,这就是为什么在30-60年代之间,威尼斯被誉为电影大师的摇篮。
我们熟悉的导演黑泽明和他的代表作《罗生门》就曾摘得第16届金狮奖。
戛纳电影节
戛纳,艺术为主商业为辅 戛纳算是三者中比较推崇商业与艺术结合的电影节。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之一。
包装推广、买卖版权、引进出口,全球有超过70%的电影交易都在此处一锤定音。
所以,戛纳的酒店里或许上演着比电影本身还有趣味的谈判现场,说它是噱头拍卖行,一点不为过。
柏林电影节
柏林,反映时下问题的镜子 柏林最为关注的一直都是政治性和社会性。让电影艺术从现实中升华再落回现实社会的土壤,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似乎有肩负重担的使命感。
拿2016年金熊奖影片《海上火焰》来说,这是一部难民题材的纪录片,在欧洲难民危机时期问鼎金熊奖,政治意味十足。
当然,欧洲三大是业内顶尖级别,还有诸多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电影节在它们的光环下就显得“不为人知”了。
但在这【诸多】中,绝对不包括和它分庭抗礼,家喻户晓的——奥斯卡。
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商业与认知度双高全世界的观众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奥斯卡,每年颁奖季备受瞩目的永远是这个宠儿。其他电影节各大电影媒体至多就是微博发个片单,唯有奥斯卡从红毯到颁奖文字视频同步直播,连乌龙都不怕就怕比别人速度慢。
其实,奥斯卡的全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大概也许可能就是年末岁尾,美国学院派坐在一起,数数今年出了什么合自己口味以及政治取向的片子,选出来颁个奖以示鼓励,因而获奖作品大部分来自本土。
与三大电影节面向全球、推崇艺术相比,奥斯卡重商业性,也有地域限制。
但不可否认,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成熟度首屈一指,又有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优势(说不定有小李陪跑效应加成)使它仍然是最具响力的电影奖。
关于电影节ABCD类,你不可不知道
其实还有很多独具特色,格调满满的电影节想要安利,诸如: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划重点:这些都是国际A类电影节。
全球一共有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面提到的欧洲三大都在之列。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报道说,XX女演员获3A影后。3代表次数,“A”代表的就是电影节类型。
很多人以为电影节水准A>B>C>D降序排列,完全误区好嘛!ABCD是类型而非级别划分,根本无法比较:
A类【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开放式选题,评奖
B类【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命题作文,评奖
C类【非竞赛型电影节】不评奖、只展映
D类【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表彰短片、纪录片
其实,A类电影节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含金量有待商榷,一些C类电影节的影响力甚至盖过A类,比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还有很多独立电影节更是为业界输送大神,比如圣丹尼斯电影节。昆汀 |《低俗小说》和诺兰 |《盗梦空间》都是从这里走出来享誉国际的。
讲到这里,友情提示两个电影节的装逼错误示范:
1、“欧洲三大”只有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没有提名之说。每年申报的影片上千部,入围就有资格竞争奖项,最终统一公布得奖名单。所以若果你要问【今年戛纳谁提名了】等类似问题,或者有演员吹嘘说得到三大某个帝后提名,都会显得,怎么说呢,特傻。
2、东京国际电影节算是亚洲比较知名了,虽然近些年有些下滑,但分量还是在的。然而大家看新闻的时候一定注意这个电影节的后缀,如果后面有“电影周”或者“金鹤奖”等字样,就别费心研究了,野鸡。
————下面是一本正经的瞎扯淡时间————
该奖为了促进中日电影文化友好交流而特设,实力派选手wuli凡凡曾凭《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一举拿下影帝,风头无量。
*附赠目前总共两届的得奖名单:
看过了一圈外国的月亮,再反观我们的电影节。
诸多电影可以重温对于影迷来说注定是场狂欢,但电影节最重头的颁奖对电影工作者来说却有点笑不出来。
中国较为知名的五大奖项:台湾金马、香港金像、金鸡百花、上影节金爵、北影节天坛。
其中,三金都曾辉煌过,近两年也开始犯浑。金像给《摆渡人》七项提名,百花观众评奖最佳男女配是李易峰和杨颖的事情人尽皆知。上海电影节留给观众的印象大概只剩红毯,北京电影节方才8岁稚气未脱道阻且长。
不仅如此,金马金像是表彰华语电影,能包容却也不无地域限制。而后三项主要是内地,然日渐撑不起观众的期待。对于很多内地极具实力的演员导演制作团队,这样的奖真能算得上荣耀吗?
虽说在理想的世界里,电影是纯粹的艺术,不该被世俗沾染。但在现实中,一部电影或多或少要平衡大众审美的考量、电影节和奖项的考量、以及最重要的艺术成功和商业成功博弈的考量。
电影艺术,既轻且重。一个被大众信任与认可的奖项并不只为电影镶上金边,它还是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是我们反思社会、自然、人性的镜子,奖项的分量不该辜负电影、电影人乃至观众。
导演宁浩就曾再一次采访中,对内地电影票房比重过高,且没有权威电影奖项表达了忧虑和惋惜:
一个时代产生一个时代的东西,电影票房市场崛起当然会影响创作者。如今的现状是相当多的观众仍然用票房成绩去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我觉得《杀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但是它没有获得很好的票房肯定。可惜的是,我们也没有别的角度去肯定它的价值,比如一个奖项。于是,这部电影就这么“过去”了。
其实在美国,也有很多电影不怎么赚钱,《少年派》在北美不过80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平平。但是他们有另外一个系统在肯定这些影片的艺术价值,我们没有。
曾经,很多好电影“就这么过去了”。
但影神相信,未来电影圈的每个环节,从创作者到观众最后到评审,我们的心里,终有过不去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