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

中国半导体曾盛极一时,远超日韩,但为何衰落了?

字号+作者:互联趣味说 来源:互联趣味说2020-12-12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起点其实非常高!在电影《横空出世》中,有段科学家们一起打算盘推演公式的桥段。但实际上,开发“两弹一星”的计算量,绝不是'...

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起点其实非常高!

在电影《横空出世》中,有段科学家们一起打算盘推演公式的桥段。但实际上,开发“两弹一星”的计算量,绝不是仅靠科学家们熬夜打算盘就能完成的。在背后真正提供计算支持的,是国产119型计算机,而它的“爷爷”就是我国第一台半导体大体型计算机103机,诞生于1958年。



新中国初期,凭借王守武、黄坤、谢希德等归国科学家们夙兴夜寐,废寝忘食的努力。中国与美国的半导体技术不过仅有5-7年的实际差距,这个起点要远高于同时代的日本与韩国。

但随着历史进入“十年文革”,一些不好的因素便开始影响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发生了一些诸如“蜗牛事件”的荒诞闹剧。

1972年,我国决定引进一批彩色显像管的生产线。次年年底,第四机械工业部派了12名专员前往美国考察,寻找合适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引入国内。

在12名专员结束考察,准备回国之际,美国康宁公司出于友好,送给了12名中国专员每人一份工艺精美的玻璃蜗牛作为饯别礼品。



可谁曾想,这12个玻璃蜗牛被别有用心之人借题发挥,说它是美国人在嘲讽中国“爬行主义”,是在“侮辱中国人民”。紧接着,这些投机分子就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围绕玻璃蜗牛的“政治闹剧”。

虽然此事最终得以平息,但直接影响了我国彩色显像管产线引进计划被迫搁置,不仅让中国人晚了5年才看上彩色电视,还造成了7亿元人民币之多的经济损失。

“蜗牛事件”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真正让国内半导体发展蒙受重创的,是诸如“中国计算机之父”、“中国第一位程序员”董铁宝在内的半导体、计算机科研巨匠的先后因故辞世。一心支持国内半导体发展的王铮中将,被批斗为“洋奴”。

钱学森晚年曾说“60年代我们全力投入两弹一星,我们得到很多。70年代我们没有搞半导体,我们为此失去很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待一切拨乱反正之后,我们发现,现在阻隔在国内半导体发展面前的,已经不只是技术落后,另外还有狭隘的实用主义思潮。

11月24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发射成功。然而,伴随着火箭的升空,民间的争议也随之出现:我们去月球能干什么?能贡献多少GDP?

对于这样的声音,航天专家叶培建说:“以后不要问我们这些问题。我们现在能去却不去,后人要怪我们。别人去了,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恰恰是这种狭隘且短视的实用主义,阻挠了国产芯片、国产软件的发展。

在2019年9月的一场“大金融思想沙龙”上,国内知名经济学博士曲凤杰指出:长期的技术引进和科学技术的实用主义思想,导致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所以让美国的)技术封锁(对我国)的杀伤力很大。

现如今,当我们在讨论内循环的时候,更多的把着眼点放在了经贸领域。但内循环的指导思想并不仅局限于此。



参照美国的发展经验,任何科技创新均是先满足本土市场之后,再进一步推广到全世界。早期日本、韩国的半导体发展,都仰赖于美国半导体市场的需求。走出了一条“内需打基础,出海挣大钱”的技术扩张之路。

在内循环新格局之下,这样的逻辑对于如今的中国来说,同样适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