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李文星Boss直聘事件续: 面对招聘欺诈 欧美网站都做了什么

字号+作者:和讯网 来源:和讯网2017-08-08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腾讯财经作者康路发自纽约2017年8月2日,大学生李文星在Boss直聘网站上找工作遭遇欺诈,并导致意外身亡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而事实上,在线招聘欺诈并非限于'...

腾讯财经 作者 康路 发自纽约

2017年8月2日,大学生李文星在Boss直聘网站上找工作遭遇欺诈,并导致意外身亡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而事实上,在线招聘欺诈并非限于中国,欧美的行业巨头也曾经因为运营漏洞,饱受谴责。但此后“吃一堑长一智”的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司法介入和大众教育,都让同类欺诈案件,有所遏制。

美国招聘网站走向行业自律

美国招聘网站之一CareerBuilder,曾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根据外媒报道,2007年,一位圣地亚哥的求职人员在点击招聘广告时,陷入欺诈圈套,被骗取财产,“我曾经如此信任CareerBuilder,以为上面只张贴合法的工作需求。网站应该仔细阅读招聘要求,来判断到底是不是个合法工作。”几乎在同一时期,招聘网站鼻祖Monster.com出现100多万用户信息被盗取的事件,让在线招聘网站的信誉,整体大跌。

在舆论压力之下,美国招聘网站纷纷表态,加强各自欺诈审查团队的人力,通过人工分析和技术侦查,提早鉴别疑似诈骗的信息,并移除。其中,Monster.com承诺, 将在此后的18个月之内增加8千万-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亿-6.7亿元)用于升级系统,增加安全措施。

现如今,在发布招聘信息之前,CareerBuilder或Monster.com等美国网站除了要求招聘者注册用户名和密码之外,也通过验证公司邮箱、电话通话或是背景调查等其他手段,加强验证招聘公司的合法性。而如果公司要求批量阅读用户简历,上述网站则要求招聘方公司,提供纳税编号和公司网址,以便核查。

招聘网站应承担更大筛查责任

但腾讯财经查询发现,无论是Monster.com或是CareerBuilder,在网站条款中的“权责”一栏中,仍都写明“对用户内容、质量、安全、公布职位或简历的真实度,不做担保。”

一位美股交易员对腾讯财经表示,招聘网站不做担保的做法,虽然在感情上让受骗人往往难以接受,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信誉是一家招聘网站的核心,“如果出现欺诈或是用户资料丢失等恶性事件,对网站流量的打击明显。而对于已经上市的招聘网站而言,资本的抛弃,本身也是一种惩罚。”

但美国用户隐私维权者、全球隐私研究机构创始人Pam Dixon对腾讯财经表示,招聘网站理应承担更多尽职调查 。2004年,该机构曾发布“招聘骗局报告”,通过公布报告的方式,引发社会对在线招聘网站漏洞的广泛重视。也是在这份报告发布后,美国招聘网站逐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各自排查出的假雇主进行信息共享。

Pam Dixon提出,尽管招聘骗局有所遏制,但面对新骗术,在线招聘网站应更新筛查系统,并承担更大责任。她指出,现在的假雇主甚至会雇佣数据机构,对假网站进行定期访问,来为骗局做准备。她提议,在线招聘网站可以学习社交网站的认证制度,给已经通过后台检验的公司,标示为“可信赖的雇主”。这也意味着,在线招聘网站,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排查,也需要为验证结果负责。

联合司法机构进行公众教育

在加强安全保护投入的同时,欧美网站也通过联合部分政府机构,共同推广公众教育。

其中,美国招聘网站Monster.com就曾在2005年联合联邦调查局、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美国全国白领犯罪研究中心、联邦邮政监察局等司法机构或是研究机构,共同建立了一个名为“看上去好得不现实(lookstoogoodtobetrue)”的网站,定期刊登近期互联网欺诈、偷盗电子身份、海外欺诈等惯用手法,并及时刊登对飓风救灾等捐款链接鉴别,指明哪些链接合法、哪些则是个人敛财。当时,招聘网站Monster.com的CEO Andrew McKelvey的表态是,最有效防范网络欺诈蔓延的方法,就是让联邦机构和私人企业共同合作,给予消费者信息和资源,来保护自己。现如今,美国招聘网站纷纷在醒目位置设立“消费者教育”栏目。其中,Monster.com招聘网页的醒目位置,专门列有“培训”一栏,下设“安全培训”的子栏目,专门教授求职者如何鉴别虚假招聘广告的小窍门。

而对于情节恶劣的欺诈,则会引入司法机关,进行调查取证并进行判罚。骗子在招聘网站上张贴虚假广告,除了可能获取个人信息进行售卖之外或骗取钱财之外,还会以虚假职位寻找洗钱贩毒的替罪羊,或是引诱进入“金字塔骗局”,发展下线。

为多起“金字塔骗局(Pyramid scheme)”受害者追回财产的美国律师道格拉斯(Douglas M. Brooks)对腾讯财经表示,一般来说,即使运营显示漏洞,也很难对招聘网站进行起诉,除了因为免责条款之外,也因为很难确认一个机构是否刻意布局金字塔骗局,以及网站是否知情,“他们往往都披着市场营销的幌子,并声称是个难得的商业机会。”道格拉斯介绍道, 一般而言,受害人会起诉诈骗公司或处于金字塔顶部的高级管理人员,但这类案件在美往往历时很久,短则2-3年,长则5-6年,对受害者和调查方来说,都是体力和财力的巨大消耗。

道格拉斯坦言,在为“金字塔骗局”受害人担任代表律师的25年时间中,经常听到有人因为被卷入非法传销机构,而遭遇人身伤害或走向自杀的事,“受害人不仅仅是财务上的损失,而是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破坏。 我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模式竟然‘出口’到了其他国家。”

他表示,尽管司法判决对受害人有一定的补偿,但如果可以通过社会共同努力,防患于未然,则可以让年轻人免于这种“将人逼入绝境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