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30%日本人每周加班49个小时以上,远超欧美,巨大压力导致过劳死

字号+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9-16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本政府发布的2018年度《过劳死等预防对策白皮书》显示,从2000年至2017年,该国共发生了3344起过劳死事件。日本是有着加班文化的国家,长时间劳动已成为日'...

日本政府发布的2018年度《过劳死等预防对策白皮书》显示,从2000年至2017年,该国共发生了3344起过劳死事件。日本是有着加班文化的国家,长时间劳动已成为日本人的工作常态,也成为很多企业对员工评价的标准。日本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2016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日本每周加班49个小时以上的劳动者比例高达30%,远超美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再加上近年来高龄少子化造成的劳动力严重短缺,很多企业因缺乏劳动力不得不让员工超时工作。在此环境下,身心的疲惫与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了过劳死的发生。因此,日本政府试图通过劳动方式改革,缩短劳动时间和加班时间,以减轻长时间劳动对劳动者造成的健康损害。2018年6月末,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劳动方式改革相关法案,决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别于2019年4月和从2020年4月开始适用,做到了有法可依。目前此次劳动方式改革已经实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因大幅改变以往固有的企业文化和生活方式而面临巨大挑战。


  • 当地时间2018年12月8日,日本东京,日本国会参议院全体会议8日在反对声中表决通过《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修正案,这一法案旨在扩大外国人才引进,以缓解日本国内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造成的劳动力不足。

劳动方式改革的三大支柱

2018年6月29日,日本参议院正式通过了劳动方式改革相关法案。其中,“劳动时间限制”“同工同酬”“高度专业制度”被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称为劳动方式改革的三大支柱。首先,“劳动时间限制”旨在缩短劳动时间和加班时间。此次法案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月加班不得超过45小时,年加班不得超过360小时。在特殊情况下,年加班上限可延长至720小时,允许每年繁忙期最多6个月超过月加班上限,但繁忙期的单月加班不能超过100小时,2—6个月平均不能超过80小时。其次,“同工同酬”旨在改善非正式员工待遇问题。该项内容规定,不再以正式员工或非正式员工等雇用形式,而是根据业务内容来决定薪资。如果员工的工作年限、成果和能力相同,则基本薪资相同。最后,“高度专业制度”主要以部分收入高、专业性强的岗位为实施对象,以成果决定薪资,不设加班费和加班时限。但是为了保障员工健康,法案还规定要确保员工享受“4周4天以上、每年104天以上”的休息日。

此次改革不仅对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作出相应改变,还重视加强社会保障的建设,如提高护工报酬、加大对保育员的补助、推进幼儿园与保育园的免费教育政策、实现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实质性减免。这些举措的目的是通过改善育儿、护理环境,促进女性和老人就业,进而缓解高龄少子化对日本社会与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么,对于此次安倍内阁推行的劳动方式改革,日本民众的态度如何?据日本媒体于2019年2月10日、11日开展的一项相关舆论调查显示:首先,“期待改革”的人数占43.7%,“不期待”的占51.1%;其次,对于“高度专业”不参与劳动时间设限这一制度,“赞成”人数占36.8%,“反对”人数为47.0%,可见近半数人认为,这一制度反倒有增加过劳死的可能性;再次,对于改善非正式员工待遇的“同劳同酬”制度,64.6%的人表示“赞成”,仅有28.2%表示反对;最后,对于“月100小时、年720小时”的加班时间上限这一规定,31%的人认为“合适”,49.3%的人认为“应进一步缩短加班时间”。总之,在此次劳动方式改革中,“同工同酬”的赞成率最高,而“高度专业制度”最受争议。

改革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承担日本企业宣传活动的调查研究机构PR总研,于2019年1月面向日本企业的职员实施了“劳动方式改革实施情况”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已经实施劳动方式改革的企业达到58.5%。在实施改革的具体内容中,占首位的是“防止过度加班和过重劳动”(22.5%),其次是“充实休息日和休假”(21%)、“缩短劳动时间”(17.9%)。针对上述三项具体改革,员工满足度中最高的是“充实休息日和休假”(36%),接下来依次是“防止过度加班和过重劳动”(14.4%)和“缩短劳动时间”(12.1%)。而且在实施改革的企业中,有50.3%的人认为改革有效。并且从年龄层来看,年轻人对改革效果的评价最为积极。除此之外,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企业出台了具体对策,以便更好地推进劳动方式改革,如“贯彻加班时间的管理”“对上下班时间和休假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有计划性地给予带薪休假”“重新审视业务内容及人员体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待解决的难题如“与业务量相比人员相对不足”“业务过度集中于某些特定时期”“客户缩短交货期等突发情况的应对”。最后,PR总研还对实施劳动方式改革的企业与未实施企业之间的差别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实施该项改革的企业员工在“积极性”“对经营者的信赖感”“充实感”“职场活力”等方面都要高于未实施企业。

由此可见,虽然现阶段劳动方式改革仍存在很多待解决问题,但改革对企业内部意识的改善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劳动方式改革难以一蹴而就

由于劳动力短缺及长期加班文化的影响,该项改革在日本能否顺利推行,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第一,劳动方式改革制度及相关法案存在漏洞,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反对声极高的“高度专业制度”的设定条件需深入探讨。因为该项制度将部分专业性强的职业定位在劳动时间设限和支付加班费的范畴之外,恐将助长劳动者的长时间劳动,导致过劳死的发生。

第二,劳动方式改革及相关法案在企业中的认知度和普及度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日本东京商工会议所于2019年2月就“劳动方式改革相关法案的认知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纳入该法的加班时长上限规定,有39.3%的企业表示不了解,而对于意在消除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待遇差别的同工同酬制度,47.8%的企业表示不了解。与此相对,对于“带薪休假的获得义务”认知度较高,但仍有24.3%的企业表示并不了解这一制度。

第三,目前劳动方式改革很多停留在形式上,有待进一步深入推进。从适用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将劳动方式改革错误理解为“让员工早下班”。因此,有些公司只顾让员工下班,对剩余工作放置不管;有些公司勒令员工将剩余工作带回家中,但并未发放加班费,还有“无加班日”的第二天疯狂加班;“带薪休假”变成“休假中工作”等现象出现。这意味着劳动方式改革非但没有改善工作环境,反而使其更加恶化。

第四,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企业应从根本上减少员工的业务量。首先,日本企业中存在很多低效率的业务,与工作成果无直接关联,通过对这部分业务的削减,可以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公司整体的生产效率。其次,企业内部应该积极利用IT技术取代以往依靠人工的定型业务,推进远程工作(telework)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再次,也可以通过吸收高素质的外国劳动者来弥补企业内部的人手不足,从而达到减少员工业务量的效果。

总之,日本的劳动方式改革正在推行,但由于企业业务量大、人手短缺等问题,仍面临巨大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本推进劳动方式改革 机遇与挑战并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相关文章